close

引导自己  

四年前,耶魯大學美籍華裔教授蔡美兒(Amy Chua)出版《虎媽的戰歌》一書,頓時間「虎媽」一詞席捲全世界,即便引發爭議,但強悍且嚴格的家庭教養,的確成為許多人信奉的指標。

蔡美兒曾說,她的教育手法反映出「中國式的思考」,不過今年六月,中國竟然開始出現「貓爸」的說法,也就是以協助和引導方式幫助孩子成長,強調溫和式的家庭教養才是王道,引發一場「貓爸」和「虎媽」的教育爭論。

這源自於最近一部由趙薇主演的中國電視劇《貓爸虎媽》,探討究竟該嚴厲還是溫和教養,才能讓孩子取得最好的高考成績?戲劇一推出即大獲好評,英國廣播電視台BBC更說:「長期以來,中國總算出了這樣一部戲劇,能精準地把握這兩種似乎相互衝突的教育哲學。」

片中,小孩因為作業太多,壓力太大而得了抑鬱症。點出嚴厲管教的背後,若是缺乏細膩操作,將有可能產生不良後果,這也讓華人社會開始討論「貓爸」角色的可能性。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中國有名年輕的爸爸叫楊輝宇,今年小孩就要上小學,他向記者表示,學前的填鴨教育完全是浪費錢,同時間他拿起一張數學測驗題說,孩子被規定在有限時間回答這些問題,但他相當不認同。「這只是時間問題,孩子終究會學會的。」

楊輝宇還說,如果之後孩子的作業量,每晚必須寫超過一小時半以上,「我會把這樣沒完成的作業還給老師。」不過他也計畫給孩子實施寓教於樂的教育,像是在洗澡時講物理學家阿基米德的故事。「我絕對不會把他送去補習,除非他自己想去。」

這並非個案,《金融時報》認為,近來中國政府似乎是更站在貓爸這一邊,像是在今年上海的教育條例改革後,競爭激烈的民辦幼稚園和小學的報考人數減半,此改革的目標就是「減緩家長對擇校的焦慮心態」。

《中國日報》也援引美國幼兒教育領導品牌Kids R Kids的駐華總經理說:「80後的父母與上輩人不同了,他們意識到,孩子去幼稚園是要快樂,而不再僅關注學業能力。」

教養方式有千百種,每個人自有一套論證。被譽為是「世界教育部長」的肯·羅賓森(Ken Robinson)在《讓天賦發光》一書中即點出,世界上並不存在公認的「撫養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好或不好,全視於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個人經驗。

也就是說,許多人提出的家長觀點,常常由自身的經驗出發。但他表示,把同樣標準套用在全部人身上,將生命視為線性過程,是標準化教育最大的風險之一,事實上,到終點的路不只一條,大多數人的生命也並非靠著一套標準流程進行。

因此他建議家長,不要以為自己接受過的教育,就一定適合孩子,因而限制孩子的未來,世界變化快速,家長所能做的,就是幫助孩子用不同方式來發展能力,找出他們的特殊才華和興趣。

「他們會創造且完成自己的生命,家長終究會發現,自己沒辦法替他們過日子。」肯·羅賓森點出,教養方法沒人說得準,唯有回歸教育的原點和初衷,理解孩子的樣貌和需求,就是家長應盡的責任。

圖片來源:http://isophy.info/
資料來源:遠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中美大學教育聯盟 的頭像
    中美大學教育聯盟

    中美大學 教育聯盟

    中美大學教育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