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好文分享 (1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問的技巧-01  

有個學弟來找我算帳。

這筆帳,是關於我在一篇專欄文章中提到:應該勇敢地向前輩們提問,前輩們常會無私地給後輩建議。他說:「我寫訊息請教一個社會企業家,結果他不回我。」

那則訊息是:「你好,我對社會企業有興趣,請給我一些建議,謝謝。」聽完,我白眼差點翻到後腦勺。

發問前,請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處境想想

我有好些朋友,是在事業上、思維言論上頗有成就的人。他們也告訴我,三不五時他們會遇到有人請益,對他們造成困擾。例如:

「你好,我是你XX大學的學妹,我想請問該不該出國留學?」
「你好,請問怎麼樣能成為優秀的設計師,我想聽聽你的意見。」

如果你寄類似這樣的訊息去請益,你得不到回應是「完全正常」的。事實上,如果你用這樣的方式,和大學教授請教,或是日後到職場和前輩發問,你可能都得不到好下場––得不到答案就算了,對方很可能還留下對你的負面評價。站在對方的立場想想,你就會知道為什麼。

假設我是一個社會企業家,以下是我接受請益的OS,以及建議可以怎麼請益的合適作法。

建議一:發問之前做功課

OS1: 這類的問題,市面上不是有很多書了嗎?網路上也有很多文章,你功課都不做一下。我不是你的家教、書僮,沒必要要幫你蒐集資料、話說從頭吧?沒花心思為自己做功課的人,我不想浪費時間在他身上。

各位鄉親,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寶貴,在發問之前,儘量做功課。如果「做功課」這三個字對你來說很抽象,我來拆解一下「做功課」的意思。

假設是問關於創業的問題吧。

 

首先,請在 Google 上蒐尋一下「創業」,重要的文章、資訊,請先看過一次。這一步做完了,請再將一些重要的概念組合蒐尋一下,例如 創業+資金,創業+書籍,創業+工具…這些蒐尋出來的網頁,也請閱讀過一次。

 

第二,請從中找出和你好奇的問題最相關的文章閱讀。

 

第三,如果你要發問的問題,已經有人寫了書,請花點時間花點錢,把這本書買下來、讀完。

 

當你把以上三步都做了,你就一定可以問出讓別人不翻白眼的問題:在您的《xxx》文章中有提到…,我又在《ooo》書中讀到…,如果是這樣,我還有一些疑惑,想向您請教…

 

當我們看到有人的發問是這樣開頭,顯示這個發問者做了不少功課,這麼認真的人,我們會傾向回答他的問題。

 

建議二:問題中提供情境

 

OS2: 每個人的情境都不同,你不說明自己的情境,我怎麼可能像算命一樣給你一個「鐵口直斷」的答案?

 

要發問,尤其如果不是純粹知識性的問題,而是自己的人生難題求建議,請把自己的情境說明清楚。

 

再以向創業前輩發問當例子吧;如果是我要寫訊息和他請教關於創業的建議。我至少會這樣描述我的情境:

 

1.我的身分:包括我的年紀、生活地點、過去的學歷背景和工作經驗。

 

2.為什麼想詢問創業:我有一個創業構想嗎?有人拿著構想邀我創業嗎?我現在的工作做的不開心?或者我已經在創業面臨瓶頸?

 

3.關於創業我已經參與到什麼地步:初步構想?組成團隊?參加過創業活動?正在做產品原型了?正在募資了?

 

4.我已經做了什麼功課:例如讀了哪些和我的問題相關的書、網頁文章等。

 

5.最後,再提出想請教的具體問題

 

當我先把這一切都先陳述出來,就幫他節省了大量網路上和我問答的時間,如果他只要閱讀,那就快多了。

此外,當我把這些情境都整理出來,我可能就重新思考了一次我的處境,也許自己就找到答案了,也說不定。

建議三:減低回答複雜度,增加回答動機

OS3: 天啊,忙都要忙死了,這周末都要工作、睡覺都不夠時間,這個問題…我之後有空再來回覆吧。

記得這一點:你想請教的人,通常是一定程度的重要人物,重要人物都很忙。不見得是自私地忙著鑽營,他有家人,要為事業伙伴負責,他可能有許多公開活動要參與,他可能要寫文章和更多人分享資訊與想法––你其實是在和這一切競爭他的時間。

每次我寫訊息給那些重要人物,發問也好,討論也好,我都知道要為他們節省時間,增加他們回覆的動機––因為有別人也在等待他們的時間。(仍然以創業為例):

1.給他一個幫助你的理由:請想想,為什麼他要犧牲自己的時間(無酬、無緣無故)回答你的問題?你的計畫對社會有幫助?你已經為你的目標投注了多少努力?總之,感動他。如果辦不到,對方不理你,也別太意外。

2.減少對方回答的範圍:我儘量不會問「我該如何募資?」這樣的開放式問題,我會在做好功課、描述情境後,詢問最有可能的選項:「我該眾籌,還是我該向銀行借?」

3.為對方設想如何節省時間:我會告訴前輩,雖然我做了功課,但是可能有一些網路或書籍資源,我沒有找到,所以歡迎他推薦合適的書、文章,讓我自己去找來閱讀,以節省他的時間。

4.創造自己對他的貢獻:例如,我請教一個住在不同城市的前輩,我可能會提:日後你到台北,希望有機會幫忙導遊,請他吃台北的特色料理 -- 說真的,對方通常都很客氣地說不必,而且日後通常很少機會真的實現,但是表現感謝總是好事。

以上,是透過臉書、電子郵件,向陌生人、不熟的前輩請教問題的技巧。還是老話一句:請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不要把對方的幫助與回答視為理所當然。

作者訊息:

 謝宇程,在學期間,從理組轉到商管,再從商管切換政策研究,希望了解大局,為社會有所貢獻。

在政策領域工作四年後,了解到時局變遷,隱身於大組織中奉公辦事,可能無法達成對自我的期許,無法做最有價值的事,於是決定離開機構,以自己的大腦為老闆,以社會全局為長官,獨立進行研究和著述工作。

數年來,最關心的課題是教育趨勢,尤其是教育與個人生涯實踐的關係、教育與產業實況的關係。核心研究題旨是:如何透過教育,創造健全而充滿活力的個人,進而創造不斷進步、富裕茁壯的產業、社會、國家。

 

來源: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

商業週刊

 

中美大學教育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介係詞解碼-01  

英文中,如果弄混了介係詞的用法可是會出糗,搞懂常見的介係詞用法其實能加強你對英語的敏銳度和掌握度。

 

 

1  

01 你到底「在」哪裡


At是一個點。假如你說某個人「at某個地方」,你一定找得到他,因為他就在那一點上。坐在桌子前,叫做sit at the table;和你約在某咖啡廳碰面,是meet you at the coffee shop;當然在某一個門牌號碼前面,看著某人,很自然地也都是用at。

On是一個面。我住在二樓,用I live on the second floor;在某條街上,想像站在那裡、抬頭挺胸,是一種平面概念,用on the street;在火車、捷運的車箱上,你不是擠在一個空間裡,可以伸直腰,站在平面上,這是on。那在飛機上呢?
想想這個規則,on an airplane。

In是一個空間。空間可以大到是宇宙、山川、國家、城市,也可以小到一個車子、杯子、眼睛,所以是in the mountains、in the river、in Taiwan、in Taipei、in a car……。
好,問題來了,有學生問,在辦公室是in還是at?in和at都對,意思有些微差別:

I’ll meet you at the office.
(我們在辦公室見。)指地點。
I’m in my office.
(我正在工作。)

In不只是在辦公室,而是做著在那個空間裡應該發生的事;好比in school是求學,in class是上課,in the office是辦公。

有時候in和at用錯了會讓人會錯意。我們經常講的一句話,「請打電話到我辦公室給我」。這句話要怎麼說呢?in還是at?

Please call me ___ the office.
(請打電話到我辦公室給我。)

Please call me at the office是正確的;當然也有比較直接的說法Please call my office,不要說please call me in the office,既像「你在辦公室打給我」或「打電話到我的辦公室」,又像「請你在辦公室叫我一聲」(兩人可能在同一個辦公室)。call也有「呼叫、喊叫」的意思。

 

2  

02 at < on < in介係詞的時間感
At表示特定的時間點。想像時間是一條線,at就是線上的某個時間點,強調事情發生的那一刻,例如:

I got up at 7:00 this morning. (我今天早上7點起床。)
The miracle happened at that moment. (奇蹟在那一刻發生了。)
另外,表示一天中的某個時刻,不需加冠詞,如at dawn、at midnight、at night。

 

3  

On表示特定的日子或日期。像是:

Let’s have dinner on Friday. (我們禮拜五一起吃晚餐吧。)
His birthday is on the fourth of August. (他的生日在8月4日)
We are going to the party on Halloween. (萬聖節當天我們會去參加派對。)
那為什麼會有at Halloween呢?on Halloween是指萬聖節當天,而at Halloween則是指在萬聖節的期間。

4  

In表示特定較長的時間。如月份、年份、季節、時代、世紀,或一段時間。例如:

My uncle is going to retire in 2015. (我舅舅2015就要退休了。)
She started the job in August. (她在8月的時候就開始做這工作了。)
用in表示一段時間,如in my lifetime(在我的人生中);或是I will go to England in 2 weeks. (在2個禮拜內我就要去英國了。)

但in the night和at night又有什麼不同?in the night指的是夜間,從日落到日出這個時段,at night則是指晚上,一天的某個時間點。

5  

03 培養對介係詞的感覺
為什麼房間的門用the door of the room,門的鑰匙卻是the key to the door?究竟有沒有個道理可循?

道理在「感覺」,不在「文法」。每一種語言都有一種自然演進的規律,這種規律,與其記規則,不如感受它;比方說,在車上,如果是汽車是in a car,公車是on a bus;記住這種感覺,如果你在交通工具裡要彎腰,就用in,in是包在裡頭的感覺,如果是挺著身體走得進去,就是on。依此類推,在飛機上是in還是on?自然是on an airplane了。

現在一起來看看幾個介係詞給人的感覺:
(1) to/for
To是「朝著目標去」的感覺,目標明確,一定會到);for是「朝著一個方向去」的感覺,是一個大方向,並沒有說一定會到。例如:Give the proposal to me. (將那計劃書交給我。)「給(give)」這個動作必須要作用在"me"身上才算完成,所以用to。

I’ll buy it for you. (我會幫你買。) for指一個方向,不管有沒有交給you,「買(buy)」的動作都已經完成,所以用for。

(2) with/by
With是「伴隨著/在旁邊」的感覺,by則是「靠…過去」的感覺。例如:
I will go with May. (我會和May一起去。)

因為with給人的感覺是「伴隨著」,也就是「在旁邊/拿在在手上」的意思,所以with可以解釋作「利用…工具」,像是

I opened the door with a key. (我「用」一把鑰匙開那扇門。) 或者
I am satisfied with the gift. (我很滿意那個禮物。) 有這個gift,滿足感隨之而來。
I went there by train. (我搭火車到那裡。)
「靠…過去」是透過train這種交通工具抵達,不能用I went there "with" train,這樣會變成「使用(手拿著)」train到那兒。

(3) of
是從屬、包含、分離的概念。例如:
The table is made of glass. (桌子是由玻璃製成。)桌子是從玻璃中「分離出來的」。
如果說It is made "with" glass. 表示你拿glass當工具(伴隨著/拿著),不合理。如果說It is made by wood. 表示wood是某個人,桌子是他做的,這也不合理。

回到最原始的問題:
這間房間的門the door of the room (O)
房門是房間的一部份,可以用of。
這扇門的鑰匙the key of the door (X)
鑰匙不是門的一部份,不能用of。
這扇門的鑰匙the key to the door (O)
鑰匙用來開門,是朝某目標而去的概念,用to就對了。
以這概念來說,這句話也對
通往房間的那扇門the door to the room (O)
也是朝著目標(房間)而去。

04 Up讓句子更有力

介係詞是句子中的精靈,它和動詞組在一起,會增加動詞的強度、亮度,使動詞更具動感,像speak up就比單單speak有力。

我們一起來看以下的句子比較at、behind、by、on、with,這些小小的介係詞真的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1) 當我聽到這事時,我簡直不敢相信我的耳朵。
I couldn’t believe my ears when I heard this.
=> I couldn’t believe my ears at this.

(2) 她死後留下6個孩子。
She left six children after she died.
=> She left six children behind her.

(3) 如果需要幫助,打給我,號碼是2721-5033。
If you need help, just ring me. My telephone number is 2721-5033.
=> If you need help, just call me at 2721-5033.

(4) 我們舉杯慶祝他的成功。
We raise a toast to congratulate him on his great success.
=> We raise a toast to his great success.

(5) 這段文章生詞太多,我要理解真是太難了。
There are so many new words in this passage, so it is hard for me to understand.
=> With so many new words, this passage is beyond me.

(6) 他因為 30票之差輸了競選。
He lost the election because of 30 votes.
=> He lost the election by 30 votes.

(7) 證據對他不利。
The evidence is not good for him.
=> The evidence is against him.

(8) 我可以幫你完成這個專案。
I can help you finish the project.
=> I can help you with the project.

(9) 我買單。
I’ll pay the bill.
=> It’s on me.

來源:
地球圖輯隊

英語島

https://www.flickr.com/photos/pagedooley/7007372665

中美大學教育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漸漸發現年輕人的職涯規劃不能只有工作,其實還要把生活、旅行、家人、甚至是愛情規劃其中,所謂的「成功」可以有很多種可能。

我身旁不乏進入大企業工作的朋友,他們過了30後變得很不快樂,會羨慕別人能結婚、能旅行、能活得開心,嚴重的人會自我質疑,彷彿在大企業工作變得毫無意義。

有位心理學家說:「窗子是玻璃做的,鏡子也是玻璃做的。透過窗子可以看到他人,而鏡子因為塗抹了一層水銀,所以你能看見自己。當你慢慢擦拭掉屬於你身上的那層水銀,可以看到別人時,你就會擁有快樂了。

 

我會鼓勵那些不快樂的朋友先去嘗試改變,去閱讀、去交不同圈子的朋友、去喝個爛醉也好,無需把旅行當成唯一。因為工作就像那一層水銀,只會照見我們的焦慮與憂愁,進而過度放大。

 

人像樹木,若要成長不能只依賴單一元素,有時需要水與陽光,若水太多會被淹死,陽光太強會枯死,二者適量才會延續生命。

 

生活的延續同樣無法依賴單一元素,我看見有工作者過度工作感到鬱悶,也有旅行者過量旅行感到焦慮。真正能樂在生活的人都能二者均衡,知道何時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倘若在上班時間想旅行;在旅行時間想工作。不對的時間做不對的事,往往都是負成長。

 

回到人生的職涯規劃,不應該只關心進入大企業工作,還要關心自己嚮往何種生活模式,了解自己是務實型還是浪漫型?當然也可各半。

 

假設你是窗子性格,可以偶爾變成鏡子照自己;你是鏡子性格,可以偶爾變窗子看別人。看見自己也看見別人,生活才會更豐富而不會過於偏激。
閱讀社群創辦人說:「人生,才是你真正的正職

 

我覺得人生可以有很多正職,可以學習當爸爸、當爸爸的兒子、當丈夫、當情人、當求知者、當解惑者

 

若你擔心自身職涯問題,多去聽不同故事、多去體驗不同生活方式、多去談幾次不同戀愛。這些過程自然會引導你人生方向。

 

年輕人,人生正職真的不只有工作而已。

 

(本文轉載自藍白拖臉書。)

 

中美大學教育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有個網路笑話是這樣的:

2名搶匪到銀行搶劫,搶匪一到銀行後便拔出槍大聲喊著:「別動,這是搶劫,快將錢交上來。」行員們嚇壞了,連忙將現金交給搶匪,搶匪才滿意的拎著錢離開。

 

搶匪回到自己的住處,小弟便問老大說:「老大,這一票看來賺了不少,我們趕快來算一下這次搶了多少?」當小弟正打算要算時,老大則說:「你傻啊?這麼多現金,一捆捆拆了數要數到什麼時候?等下看新聞不就立刻知道了嗎?就跟你說社會經驗多重要了,學著點」

 

劫匪走後,行長連忙吩咐貸款部主任:「立即報警,快撥110。」主任拿起電話時,行長急忙又小聲追一句說:「在損失錢數上把上次挪用炒股的3000萬一併加上!」主任點頭的說:「真希望這幫劫匪每月都來搶一回就好了。」

當新聞報導播出某地銀行被搶,損失高達5000萬。搶匪大驚失色,把錢仔細數來數去,卻只有兩千萬。老大罵道:「老子拼上命才搶了2000萬,那銀行行長動動嘴皮就反搶3000萬,看來光只有社會經驗是不夠的,還是需要學歷的光環加持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那則笑話雖只是笑話,但也說明了社會經驗和文憑的重要性。根據104人力銀行調查,78.7%的企業希望中高階主管的學歷為碩士,甚至有54.3%的企業希望中高階主管為博士學位。在這大學錄取率高達近100%的年代,大學學歷已成為最基本學歷,如何在眾人中鶴立雞群已成為上班族中重要的話題。

 

中美大學教育聯盟成立於1982年,為全台第一所引進國外課程教育機構,更是代表多所教育聯盟學校在台唯一辦事處,協助學員進修課程取得合格學歷,無論是學士、碩士或是博士學歷皆獲得台灣教育部認同。

 

根據調查,超過九成的上班族有著進修欲望,但實際付諸行動者僅約四成,其餘的五成大多表示,有意願卻苦無時間或侷限於經濟上的考量。中美大學為了讓有志於進修者排除進修上的障礙,提供學員可利用週末時間安排課程或利用遠距離教學或線上複習模式,讓學員們可同時兼顧事業及學業。在經濟方面則提供教育部貸款方案,最高可貸200萬,4年免息免還本,讓進修無負擔。

 

由於中美大學代表多所教育聯盟在台辦事處,可根據學員特性及需求規劃專屬課程,例如:醫學院、商業管理學院、社會科學院、教育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體育運動學院及人文學院等眾多科系,協助專業學識上進修,大幅提升職場競爭力。

文章標籤

中美大學教育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安:“ Watch your wish then you will get it.”

2006-02 Careers雜誌 65期                                                        作者:盧智芳


俯瞰李安的來時路,確實如此。李安一步都沒有離開過自己的理想。

中美大學教育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芬蘭教育 世界第一的祕密

2011-05 天下雜誌 384期作者:蕭富元

教育,已成為芬蘭最成功的出口產品。人口不到台灣的四分之一,芬蘭憑什麼摘下教改桂冠?

世界前三大新聞通訊社路透社怎麼也想不到,他們傳送給全球新聞界使用的兩張照片,竟然活生生被一個十三歲的芬蘭中學生拆穿。 今年八月,路透社轉用俄羅斯電台影片,刊登兩張俄羅斯潛艇在北極海底下插國旗的照片,住在芬蘭北方小鎮的少年塞羅丁看到報紙後,覺得怪怪的,於是動手找資料,確認這張潛艇照片是翻拍自電影「鐵達尼」裡面的一個片段。路透社被迫認錯道歉。

這就是芬蘭教育為什麼能連年驚豔全球的原因:小孩會主動想、主動問、主動找答案。 教育已然成為芬蘭最成功的出口產品。近幾年,這個僻處北歐邊界的極地國度,訪客絡繹於途。
美國、韓國、日本、英國、南非等各國教育機構與領導,遠走天涯海角到此,為的就是汲取「芬蘭第一」的經驗。《經濟學人》更在去年為文建議,歐洲領導人應暫時放下所有活動,「回芬蘭的學校上課。」


OECD評比,芬蘭兩屆稱霸

自西元兩千年開始,經合組織(OECD)每三年舉辦十五歲學生能力評估測驗「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ISA),芬蘭青少年連續兩屆在閱讀與科學兩項評比稱霸,解決問題和數學則位居第二。 「芬蘭能,為什麼瑞典不能?」書櫃上兀自擺著教育部長杜正勝九月前來拜訪時所送的關公像,談到芬蘭的優異表現,瑞典教育部次長歐斯柏格(Bertil Ostberg)不無感慨。儘管瑞典中學生在PISA的表現仍高於平均水準,瑞典民眾顯然不夠滿意,畢竟,芬蘭三十年前啟動教育改革時,還是向瑞典取的經。

不光是瑞典,北歐在教育投注最多經費的丹麥和挪威,也跨海特聘芬蘭教育專家,為他們的教育體系把脈、抓藥方。 教育,讓芬蘭學生成為新的「北海小英雄」。過去二十年,世界各國前仆後繼,挹注龐大資源推動教育改革,小小一個芬蘭憑什麼摘下桂冠? 擬定長期策略、堅持核心價值、改革師資,是芬蘭教育成功的三大支柱。

綠蔭盎然。這棟原本是工廠的白色建築物,還維持乾淨樸實的樣貌。掌舵基礎教育的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以下簡稱教委會),就隱身在首都赫爾辛基市區這片幽靜的社區裡。


九年義務教育,經費政府出

七○年代初期,教委會扛下芬蘭獨立建國後最大規模的改革重擔,他們的使命是提供高品質的九年一貫義務教育,訓練出能夠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下一代。 教委會決定採用「綜合學校」(comprehensive school)的模式,讓七歲到十五歲的中小學生,不分年級,都待在同一所學校學習。在九年一貫教育中,學生課本、交通和午餐費用,全由政府負擔,經費則由中央政府出資五七%,地方政府分攤四三%。這個決策延續三十年至今,不因政黨輪替而改變。


堅持平等精神,一個都不能少

貫穿改革脈絡、促使政策成功的教育核心價值,是「一個也不能少」的平等精神。
當其他國家還在施行菁英教育時,芬蘭卻反其道而行,絕不標榜菁英,堅持每一個小孩公平受教。 從制度設計到資源分配,芬蘭教育從平等出發。六十萬中小學學生,分布在四千所綜合學校,平均每校約一百五十人,班級人數不超過二十人,小班小校的制度有利於「無一人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沒有貴族和平民學校之分。翻開芬蘭各種教育文宣,從不高調「快樂學習」,對他們來說,有了公平,快樂就不是問題。

只是,北歐國家都強調平等,芬蘭能以黑馬之姿脫穎而出,關鍵就在於用了對的策略。
芬蘭不是砸更多錢辦教育,而是選擇「專注」策略,把資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初級中學(相當於台灣國中階段)和學習遲緩者身上。 在OECD國家評比中,芬蘭是運用教育資源最有效率的國家之一。 不同的是,在大多數國家,高等教育學生平均分配到的經費最多;反觀芬蘭,投資在初級中學生的經費,每人平均達八千二百美元,在所有就學年齡中最高。

說話慢條斯理的教委會資深顧問勞卡南(Reijo Laukkanen),拿出去年在瑞士洛桑大學演講芬蘭教改策略的講稿剖析,之所以做這個策略選擇,是因為「這階段的小孩正發展自己的學習方法,需要最多的資源。」勞卡南表示,從PISA成果看出,芬蘭在這群初中生的投資報酬率很高。


 絕不放棄學習慢的孩子

提升學習遲緩者的學習能力,是芬蘭專注策略的另一個重點。專門負責特殊教育的教委會顧問寇依薇拉(Pirjo Koivula)指出,教委會的目的是讓「每個」小孩都具備基本能力,當學生出現短暫學習困難時,老師會立即提出矯正計劃,在課堂上或是放學後進行個別輔導,費用由政府負擔。 芬蘭有將近二○%中小學生接受額外學習輔導,OECD國家平均只有六%。曾經當過特教老師的寇依薇拉邊看數據邊說,在老師早期介入輔導後,有輕微學習障礙的小孩都進步很快,一兩個月之後,就不再需要「補救」。

採用資源專注的策略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芬蘭學生的學習表現並沒有明顯城鄉差距。在PISA測驗中,芬蘭校際差距全球第二小,不到五%(差距最小的是人口僅三十萬的冰島)。不論是首都赫爾辛基,或是偏遠北極圈的中學,測驗成績相差不大。


「排名」、「資優」犯大忌

「芬蘭沒有壞學生,即使最差的學生也很好,」以培育師資聞名的約瓦斯其拉大學(University of Jyvaskyla)教育研究所所長瓦里亞維(Jouni Valijarvi)直言,芬蘭十五歲以下人口逐年減少,將資源導入需要輔導的小孩身上,可以創造最大的國家利益,「我們承擔不起放棄任何一個人。」 且慢!學得快的人要怎麼辦?會不會是另外一種不公平?芬蘭人自有他們的邏輯:「學得快的人可以自己學,學得慢的人更需要幫忙。」

對此,五年前嫁到芬蘭、目前正攻讀教育博士的張家倩感受頗深。她曾到芬蘭的中小學實習,芬蘭學校乍看之下,毫不起眼,甚至有點沈悶;但是,看得愈多她就愈體會到,這就是芬蘭教育「平凡中見實力」的特質,老師上課總是花最多時間在「把慢的人教會」。 「寧可讓學得快的人等,也不能讓不會的人繼續不會,」張家倩觀察,芬蘭老師沒有趕進度的壓力,即使她在大學學芬蘭語,講師也總是要等全部人都學會,才繼續教新的課程。 芬蘭反對對學生進行任何形式的「分類」或「排名」,說「資優」和「菁英」是犯大忌,更沒有能力分班這回事。

二十八歲、在赫爾辛基大學任職的海蒂回憶,她念中小學時數學很好,但老師從來不會公開說她功課好,只是私下偷偷塞幾本進階數學讓她自己看。 最能展現教育平等價值的,是芬蘭政府對移民子女一視同仁的態度。 不論是否有芬蘭國籍,移民子女都能免費上學,政府還額外撥預算讓他們學習母語,每週上兩堂,為期四年。

一位住在首都近郊的台灣媽媽就說,學校原本聘請一位大陸籍教師教她兩個小孩中文,但她堅持要讓小孩學繁體字,地方政府同意她自己找台灣老師來教,老師的鐘點費和交通費由政府支付。 在專注的策略、平等的核心價值外,芬蘭教改能夠一路順暢無阻至今,還必須歸功於一群高素質的專業教師。


全球最嚴格的師資標準

回首來時路,三十年前主導教改的教委會前任主委阿侯(Erkki Aho)也不諱言,如果不是老師大力支持,配合師資改革決策,芬蘭教育絕不會有今天成果。 自一九七九年開始,教委會就定調,中小學老師屬「研究型」,必須具備碩士學歷,這幾乎是全球最嚴苛的規定。師資教育從原本的三年,延長為五年,高中生畢業申請師範學校時,除了要看在校成績,還必須通過層層面試,確認有教學熱誠與創新思維,才能擠進錄取率僅一○%的師範窄門。

專研師資培育的赫爾辛基大學教授坎薩寧(Pertti Kansanen)指出,芬蘭師範體系的唯一任務,是培育有能力的老師,並發展必要的專業品質,以確保教師生涯能夠持續進步。換句話說,在芬蘭,老師必須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與意願。

「有能力學習,才有能力創新教學,教育才會不斷提升,」作育無數教師的瓦里亞維比喻,在芬蘭,老師是一種「最愛學習的動物」。 芬蘭老師愛學習出了名,大學暑期班開課,座中最多的是中小學老師。芬蘭教育部長現在最頭痛的是缺老師,好學的老師都跑去繼續念博士;芬蘭企業也喜歡雇用老師,跟政府搶人。據芬蘭第一大報《赫爾辛基郵報》調查,芬蘭年輕人最嚮往的行業就是當老師;中小學教師受民眾敬重的程度,甚至超過總統和大學教授。

在芬蘭駐台灣商務辦事處代表史亞睿(Jari Seilonen)的眼中,芬蘭老師教的不是「知識」,而是「學習怎麼學習」。 史亞睿的母親就是幼教老師,他從小跟著其他小孩一起聽母親念書、閱讀;小孩問問題,老師不會直接講出正確答案,而是給他一個方向,自己去想、去找、去學。 挑高的天花板下,淡色木地板上,穿著各色襪子的腳丫子跑來跳去。赫爾辛基郊區小學教室裡十幾個小孩,華裔的Tina趴在桌上自己看書,對面的Sarka在畫畫,有的玩玩具、有的寫作業,教英文的老師拿著顏色圖卡,蹲在兩個小孩前面繼續比劃。
沒有吵鬧,也沒有不耐煩,老師不必時時刻刻盯著,每個小朋友都有老師為他們量身訂作的學習目標,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做什麼。 儘管門檻高,又受歡迎,教師在芬蘭並非高薪工作。在OECD的調查中,不論是新進或資深者,芬蘭教師平均薪資都比先進國家和歐盟平均要低,甚至比不上國民所得較芬蘭低的南韓與西班牙。 留著一把大鬍子,在中學教物理已二十四年的史亞力屈指計算,他每月收入扣稅之後,大約有兩千歐元(約台幣八萬多元),跟大學畢業生差不多。 他笑說,家裡兩個小孩的育嬰假都是他在休的,因為太太賺得錢比他多很多。

「做老師不是為了錢,是因為我們真的相信這份工作對芬蘭很重要,」史亞力深信不疑,師資即國力,老師愈好,國家就愈強大。
嚴格要求師資品質,芬蘭政府也相對給老師和學校最大的教學自主權。教委會和教育部每四年制定並公布核心課程綱要,其他如徵聘師資、經營管理則由各校自治,舉凡班級大小、課程內容、學生課表,甚至是每年上課幾學期都由學校全權負責;至於要教什麼、怎麼教、用什麼教科書,則由老師自由選擇。

芬蘭中小學並沒有全國一致的聯合評量,學校也很少有考試;芬蘭官方也不進行教師評鑑。 被問到是否要考核教師表現,任職教委會長達三十年的資深顧問勞卡南幾乎動了氣,反問:「為什麼要評鑑老師?」他驕傲地說,芬蘭根本沒有不好的老師,每個老師都很自律,不需要打考績。 主管教育的中央教育部或地方政府,並不實施學校評鑑制度,對學校有絕對信任,再小的學校,也擁有絕對行政自主權。

赫爾辛基市內的拉托卡塔諾(Latokartano) 小學,決定在校內推行不分年級上課,一百八十個學生,每個人有自己的課表,有的人八點半上學,有的則是九點或九點半,大家放學的時間也不一樣。 學校事務的決策機關是董事會,七位董事中,有一位教師代表、一位職員代表,其他五位由家長與當地社區選出。董事會決定學校課程方針和預算使用,及聘用教師。 擁有法學和教育雙碩士學位的校長亨卡拉透露,每學期初,班級老師會邀請家長和學生一起坐下來討論小孩的學習目標,學生的學習評量不是根據和其他人的比較,而是看是否達成最初設定的目標。他們沒有成績單,只有學習報告。

「我們強調的是學習,不是競爭,芬蘭絕對不會用競爭來刺激品質。」說得一口流利英文,亨卡拉再三強調,在芬蘭,教育的目的是學習,而非競爭。
全世界最愛看書的國民更重要的是,芬蘭教育還有一筆他國難望其項背的幸運資產,那就是他們有一群熱愛閱讀的國民。芬蘭人在家閱讀的傳統已傳承四百多年,是全世界最愛跟圖書館借書的人,每人每年平均借十七本書。根據調查,四一%的芬蘭中學生,最常從事的「休閒活動」就是閱讀。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有對的策略,用了對的人,芬蘭教育怎麼可能不好?

#原圖文摘自 天下雜誌/人才教育 純屬分享,如有侵權,煩請告知刪除#


 

中美大學教育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進修,就丟飯碗

不進修,就丟飯碗

作者:甘平治(曾任美國公立中學英語老師,目前於美國從事溝通行銷工作)  出處:親子天下25期

 

什麼誘因會讓教師更主動進修?
在美國,中小學教師進修是「必修」,不進修將喪失教師資格。
美國提供哪些管道幫助老師持續充實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大家的學生時代多少都碰過那種靠一本筆記教二、三十年的老師。老師上課照著書本唸,下面學生睡成一團也渾然不知。而有的老師雖然很用心,但隨著科技進步,學生背景和習慣改變,教法也會顯得老套過時。如何讓老師們有機會不斷充實進步,是所有學校都應該努力的方向,美國一些學區的做法和經驗值得參考。

以筆者去年任教的學區來說,課表內提供了老師很多檢驗自己教學技巧的機會:每天七堂課的時間裡,五堂用來上課,一堂備課,一堂做為教學研討之用。在教學研討時間裡,老師們和同科或同小隊老師進行交流,校內的閱讀專員或教學指導員(Instructional Coach)會不定期拜訪,和老師們分享示範新的教學技巧。

跟同校的同事們交流當然不夠,學校要如何鼓勵老師在上班以外時間進修,並持續不斷充實知識和能力?美國用「強迫」的方式,老師沒有選擇。

在美國的公立小學、中學和高中教書必須持有教師證。教師證的取得各州規定略有不同,但大同小異,不外乎擁有相關學位、通過實習、通過學科檢定考試等等。最特別的部分是教師證並非終身有效,以維吉尼亞州為例,教師證有效期為五年,五年內必須集滿進修點數才能換證。若沒換到新的教師證,便失去了教書資格,下個學年就無法繼續任教。

美國老師的五大進修管道

依規定,老師在五年內必須集滿一百八十點,有哪些管道?困難嗎?

管道一 校內舉辦的課後講習
各校不定期舉辦的課後講習通常由學校邀請專家來主講。這些專家可能來自學區內的其他學校,也可能是學區主管,或民間私人顧問、教育書籍作家等等。主題則包羅萬象:從教室管理、教學技巧、兒童青少年心理、到科技應用都有,學校會依照老師們的需求來安排。這類講習通常是一~兩個小時,參加的老師至多可拿到兩個點數。積少成多,幾年下來累積的點數也很可觀。

 

管道二 學區舉辦的演講或課程
每學期開始的前一、兩天,學區會聚集所有同科的老師進行大型訓練;邀請國內知名的學者專家來演講,通常是一個上午或下午,兩、三個小時內結束。

學院課程則提供更精實的訓練。什麼是學院課程呢?較大型的學區有充沛資源和人力開辦自己的學院,學院課程類似一般大學課程,一堂課為期至少三個月,學員每星期見面一次,每次三個小時。上課時間通常在下班後,下午四點到七點左右,地點選在學區內不同學校的教室。學員上課前必須預習,下課回家寫報告交作業,三個月後可以拿到九十個點數。學院課程選擇多元,幾乎各科老師都能找到對自己有幫助的課程;講師則是精挑細選,由風評佳且學經歷豐富的資深教師擔任。且學區提供的訓練及課程完全免費。

管道三 鄰近大學或研究所課程
老師們也可以選擇在附近的大學或研究所修習教育相關課程。各大學為了方便在職教師進修,很多課程開在傍晚或週末,或在暑假開密集班,完成課程同樣可以拿到九十點。上這類課程的好處是可以和來自不同學區的老師們交流,以後若想多拿一個學位,學分還可以用來抵免。累積一定學分數後,甚至可以向學區申請加薪。缺點是學費不便宜,以前各學區為鼓勵老師到大學進修,會補助部分學費;現在經濟不佳,政府經費捉襟見肘,很多地方都不再補助學費了。

管道四 博物館或校外教師研習
許多博物館、美術館或文化機構會舉辦以老師為對象的專題研討或講座,豐富老師們的教學知識,從一、兩個小時、半天到一整天都有。筆者曾經參加過一個以二次世界大戰為主題的研討會,討論日裔美國人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歷史。會中請到大戰期間被關進集中營的受害者現身說法,並提供與會老師免費教材和書籍,讓老師往後更容易幫助學生了解這段史實。我隔壁班同事則參加義大利文化中心舉辦的語言課程,充實她的外語能力。

除此之外,教師工會是另一個經常提供進修機會的機構,只要是工會會員,都能免費或以折扣價報名各類研習。

管道五 出版著作
出版專書或在期刊發表研究成果也可以拿到不少點數,不過寫書做研究都比較花時間,因此大部分老師都選擇前面四種管道進修。

五年之內累積需要的點數其實一點都不難,也不會佔用老師太多課後時間。只要選一堂九十個點數的課,加上平時校內外的大小講座和研習,幾年下來輕易就能超過一百八十點。

參加進修對教學一定有幫助?

重點是,這樣強迫老師上課的效果好不好呢?對教學是否有實質幫助?無論哪種研習和課程都不可能確保絕對的品質,多少會碰到無趣甚至打混的講師,或學到過時無用的資訊。此外,對甲老師有用的訓練也不見得對乙老師有用,但參加講習的目的並非把所有東西都搬回自己教室裡用,因為每位老師的風格不同,需求更不同。因此不管講習是否精采,若老師能夠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新資訊、新教法,並融入教學裡,讓學生的課堂經驗更豐富,參加講習訓練的目的就達到了。

自從事教職工作,筆者參加過無數場教師研習,也修過不少課程。其中有好有壞,但從每一次經驗中找出至少一、兩樣有用的新事物並非難事。只要抱持願意學習的心態,所有老師都能從其他老師身上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

 

考試引導教學的情況在台灣是常態,多年來毫無改變,有些老師習慣了填鴨式教學,缺乏進修的動力。以國外的經驗來看,教師們必須有進修的誘因才會更主動,整個社會更要對教育目標有前瞻性的共識,才能徹底改變學習方式。

 

#原圖文摘自 親子天下網站電子報 純屬分享,如有侵權,煩請告知刪除#

中美大學教育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是老闆用過即丟,沒事「非你不可」的B級員工?還是取代性低,不斷成長的A級員工?三個關鍵,讓你升級為「職場A咖」。 

期間限定》加入會員送「天下30週年特刊」 


 

 

 

 

 

 

 

台灣失業率去年底破五%,今年一月上升到五.三一%,創歷年同月新高。美國二月失業率八.一%,創二十五年來新高,估計年底還將上探九.四%。中國去年第四季城鎮登記失業比例達四.二,%,創三年來新高。

一連串令人怵目驚心的數字,讓目前還保有工作的人擔憂,這飯碗還能捧多久?因為擔憂,因此都為保住飯碗加倍努力。但是,努力方向對了嗎?

日本管理雜誌《The 21》指出,一流努力術,能讓你不斷加值,成為A級人才。若採取的是二流努力術,雖然很拚命,卻只能成為隨時可被取代的B級人才。A級抑或B級,取決於三項關鍵。

關鍵一  拉大與他人的差異化,提高自己在職場的能見度,避免成為「Me Too」型員工。

許多人以為,自己只要夠努力,上司一定看得見,而且也會受到同事肯定。然而,如果你做的只是跟別人差不多的「Me Too」式工作,無論多努力,也只是眾多螞蟻的其中一隻,不容易被上司看見,被取代的可能性也高。

差異化,在職場開創藍海

 

解決方案是,要懂得提高自己的獨特性,在職場開創藍海,創造自己「Only One」的價值。以自己的興趣為基礎,培養工作以外的知識與know-how,當機會到來時,將會幫助你發揮意想不到的價值。

日本第二大便利超商Lawson社長新浪剛史建議,不讓自己成為企業「用了就丟」的員工,大量吸收資訊,是最簡單而有效的方法。預算夠的,把薪水固定撥一部份買書與雜誌,預算較緊的,常跑圖書館。「每天花三十分鐘閱讀,將決定你十年後的自己,」他說。

關鍵二  分階段、設時程,每週列出待辦事項。

有的人充滿幹勁,認為不被裁員的方法,就是不管什麼事都攬過來做,比別人晚下班,表現出一副很積極認真的樣子就行;事實上,員工沒成長,無法提供老闆新的刺激,即便能留下來,也永無晉升之日。

追求成長,管道很多。美國行銷專家法拉利(Keith Ferrazzi)在《別自個兒用餐》(Never Eat Alone)一書中指出,每一餐經營一份關係,對於個人的成長和人脈網的建立,成效驚人。而公司的資深前輩,便是最好的吃飯對象。他們對企業的了解、人生的歷練、應對的圓融,是一個再怎麼聰明、反應快的年輕人也比不上的。列出你的挖寶對象,有系統地透過一起吃飯及其他機會,向他們請益。

勤挖寶,讓自己迅速成長

 

曾在二○○四年入選《Fortune》雜誌〈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五十位女性〉,前寶鹼副總裁和田浩子便是向資深同事挖寶最好的例子。

和田剛進日本寶鹼之初,擔任行銷部助理品牌經理。原以為上司會教她經營品牌的種種戰略,但上司經常忙得不見人影。她深感不能等人來教,必須自己積極學習,於是,她設定每週待辦事項(To Do List),規劃在公司的中長期目標,努力於被交辦的工作,積極請教資深前輩,即使上司沒教,她也能交出令人滿意的工作成果。三年半後,她便獲得擢升。

關鍵三  訓練多元思考力,找出同一問題的不同答案。

今年初,《日經商業週刊》到東京的趨勢科技總部採訪董事長張明正,問他對日本人才的看法。張明正說,日本社員的優點是閱讀、書寫、計算等基礎能力佳,缺點則是意志決定力偏弱、不願說真話、過度害怕失敗、不敢冒險、對女性有偏見。更糟的是,往往認為每個問題都只有一個答案。

趨勢科技的用人思維是,人的能力分正向與負向,正負向能力會將人的某些優勢抵消,剩下的才是企業真正可用的才能。

大阪藝術大學教授岡田斗司夫對此深表同感。他建議,為了增加自己的優勢,要常練習多元式思考能力,從正向、反向、旁向來做不同角度的思考,往往可以得到不同的面向的答案,增加對同一件事不同層次的理解。

例如,與其思考「我投入這樣的努力,就可以得到怎樣的成果」,不如反推回去「要達到那樣的成果,我應該投入哪些努力」。這兩種思維是不一樣的。前者是單向的、受限的、不清楚的,後者是開放思考,能釐清更清楚的定義,並尋求可行且有用的答案。常訓練這樣的多元思考,成果會顯示在你的職場表現上,比別人更多一分不同的可能性。

 

#原圖文摘自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 純屬分享,如有侵權,煩請告知刪除#

中美大學教育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加薪多少?」堪稱是近來台灣職場最熱門的話題。繼公務員調薪後,4月中,行政院院長吳敦義連續與多家指標性企業舉行會議,就加薪議題,向企業進行道德勸說。對夏天即將投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來說,第1份工作的起薪,能否搭上這一波加薪潮,跟著水漲船高?也成了新鮮人最關心的議題。 

 

 

 

 

 

 

 

 

文/李欣岳 圖/王均峰
2011年5月 Cheers雜誌

答案可能要讓新鮮人失望了!根據《Cheers》雜誌「2011年台灣1000大企業人才策略」調查,預計今年將進行擴大徵才的企業達26.73%,儘管比例遠高於去年的18.06%,但在今年預計擴大徵才的企業中,有高達83.03%指出,今年召募的新鮮人起薪,與往年差不多。

為什麼企業對新鮮人的需求增加,薪水卻維持平盤?

 

「回到基本經濟學原理,代表人才供給超過需求,」肯夢AVEDA負責人朱平指出。若將工作者的心力付出假設為商品供給,在就業市場中銷售,儘管今年來自企業的需求增加,但因為供給超過需求,所以新鮮人求職,是由企業主導的買方市場,起薪依舊持平。

新鮮人起薪持平超過10年

 

台灣新鮮人起薪停滯的現象,已經超過10年,短期內很難出現重大結構轉變。

韜睿惠悅台灣分公司總經理王伯松進一步指出,這波「新鮮人排除在外的加薪潮」,主要來自3個短、中、長期的原因。

第1個短期原因,是受金融海嘯衝擊,不少原本在過去2年就應該就業的新鮮人,以繼續升學、延畢、短期打工等方式,遞延至今年才投入就業市場。

第2個中期原因,則是台灣產業持續外移,加上過去2年不少企業瘦身裁員,釋出不少人力,當企業因應今年景氣復甦,要擴充員額、補足缺口時,當然優先聘用有經驗的工作者,能立即上線發揮戰力,進而排擠新鮮人機會。

第3個長期原因,則是台灣產業結構成熟化,缺乏創造年輕人大規模就業的新興產業冒出頭,以及大學畢業生持續增加,企業找不到高中畢業生,直接造成「大學起薪高中化、碩士起薪大學化」。

新鮮人起薪持平,卻不代表優秀的「超級新人」,也面臨同樣的狀況。包括金融業,或是王品、信義房屋、鳳凰旅行社等服務業龍頭廠商,近幾年來,都開始召募儲備幹部,起薪年收入普遍在百萬元以上,吸納金字塔頂端的新鮮人。

以富邦為例,富邦金控副總經理暨人力資源處處長徐正宗指出,今年富邦邁入第7屆的儲備幹部,每年名額25名,不僅年收入在百萬元以上,最後一關更由董事長蔡明忠親自面試,顯示出對於優秀的新鮮人,企業仍然非常重視與禮遇。

面對加薪列車啟動,自己卻只能在月台上瞭望的處境,新鮮人該怎麼思考這個局面?

「找熱門工作,不如當熱門人才,」悠遊卡董事長劉奕成指出。他認為,與其去追求起薪最高的熱門工作,不如找到與自己興趣結合的工作發揮所長,只要累積專業能力成為產業內優秀的工作者,再冷門的產業,也一樣有熱門的搶手人才。

冷灶也能做出熱狀元

 

琉璃奧圖碼亞洲區總經理郭特利同時呼應這個觀點。他說:「職場是一場馬拉松競賽,眼前的小勝小負,對將來的大勝大負影響有限。」新鮮人求職在意起薪之外,更應該重視充實自己的專業實力,創造自己往後的「加薪幅度」。

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就是最好的例子。在《經濟主宰力》這本書中,介紹大前研一在大學時就考取日本口譯導遊資格,專門接待歐美赴日旅遊的觀光客。6年導遊工作期間,不僅大幅提升他的外語能力,接待來自全球各地超過2,000位遊客,更累積豐厚人脈。

每結束一次工作,大前研一都會將遊客的基本資料整理進通訊錄,每年寄聖誕卡,進行顧客關係管理。他認為,導遊工作使自己累積了豐厚的外語能力,並學會經營人脈關係、時間管理、簡報展示、溝通協商、顧客管理,還掌握許多商業方面的技巧。這段經歷,也為他往後進入麥肯錫擔任企管顧問,進而成為全球知名的趨勢大師打下重要基礎。

其實,在職場上,起薪低並不等於前景差。王伯松指出,儘管起薪長期不變,但在工作2~3年後,依據工作表現,薪資差距會逐步拉大。他觀察,差距最大的類別,是業務以及經營相關的工作。業務因為是表現決定一切,業績越好,獎金與薪水自然越高;經營相關的工作,例如擁有擬定營運計劃、企劃專案能力,因為必須擁有跨領域整合的知識與能力,隨著時間與經驗累積,將更擁有職場競爭力。

對於即將投入職場的新生代來說,儘管第1份薪水停滯的外在環境無法改變,但往後自己的職場人生,卻可以靠自己一點一滴經營出來。

比起薪更值得放長線的6件事

 

除了看起薪,職場新鮮人更該重視以下趨勢及觀念:

*往後加薪的幅度。第1份薪水的數字,持續時間通常不會超過2年,往後能加多少薪水才是重點。

*累積專業相關知識。不是念會計就只能當會計、念電機就只能當工程師,從工作中向外延伸所需的知識,才能創造自己獨特的競爭力。

*在工作中激發熱情。熱情才是一切工作成就的起點,因為有熱情,會更全心投入,更樂意追求高品質的工作內容。

*提高工作的移動性。好工作不見得一定要在台灣,把眼界打開,世界其他地方有更多的好工作值得投入。

*找出自己能為企業貢獻的價值。加薪代表的意義,是自己為公司創造的價值提高了,多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比較能為自己累積加薪的條件。

*認真做好眼前的工作,是準備下份工作最好的方式。不少年輕工作者穩定性欠佳,一份工作做不久,十分可惜,當別人已經找到跑道開始前進時,還在不斷尋找起跑點的人,落後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原圖文摘自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 純屬分享,如有侵權,煩請告知刪除#

中美大學教育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作由我們自己定義

為什麼樂高「出生」在丹麥,而不是在美國或亞洲?
今天的丹麥新世代,又有哪些特質和工作文化? 


文/盧昱瑩 圖/廖祐瑲
2011年5月 Cheers雜誌

 

 

 

 

丹麥小檔案
面積:43,000平方公里
人口:約551萬人
GDP:約台幣9兆2,736萬元
平均國民年所得:47,177美元(台灣2010年為18,603美元)
語言:丹麥語
主要產業:服務業(包括貿易、交通、金融、公共服務、商業服務等等)

星期日午後,我們來到萊拉(Lara Lindinger-Lowy)跟男友艾斯格(Asger Sverrild)位於哥本哈根市中心的家,當天還有兩人的朋友史蒂格(Stig Helmer Jensen)與布莉姬(Birgitte I. Saxtorph)造訪。

30坪大小的空間,包括臥室、客廳、餐廳、浴室和廚房,顏色以白色為基調。餐桌上,已經放好咖啡與茶,以及一塊令人垂涎三尺的巧克力蛋糕。「這是我們週末很常做的活動,」萊拉解釋,丹麥人很喜歡邀請朋友到家中作客,一個下午就在喝茶聊天當中度過。

花時間跟朋友、家人相處,是丹麥人很重視的個人生活。「我們要追求的是完美的人生。」4個27、28歲的年輕人,是非常典型的丹麥新世代,從事不同領域的工作,也都服膺「以工作定義自己」的價值觀。萊拉從事人力資源,艾斯格在當醫生,同時在念博士班;史蒂格正要拿到藥物化學碩士學位;布莉姬則在哥本哈根商學院(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擔任IT系統的專案負責人。

對他們來說,「完美人生」代表的,正是享受工作與生活。

工作的價值,是一種身分認同

 

「20年以前,人們的目標是想改變社會,但現在生活水準很好,你的注意力就會放在自己身上,包括你的職涯、人生,」艾斯格指出。

他們的父母輩,工作是為了維持生活和溫飽;1980年代之後出生的新世代,對於「工作」有更多期許。他們樂於嘗試各種可能性,艾斯格認為,他們這個世代就是想什麼都試,然後找到平衡:「如果拒絕可能性,就很難去找到你自己到底要什麼。」而找到新發展和新體驗的方式,就是透過換工作。「一個工作大概做2、3年就會想換,我媽媽在同一個工作40年,我沒辦法想像我會那樣做,」布莉姬笑著說。

「Job is your identity(工作是你的身分認同),」擔任網站編輯、同時還在念新聞研究所的潘妮拉(Pernille Lundsgaard Thomsen),一語道破新世代對工作的定義。就算金融海嘯讓新世代同樣受到失業的威脅,但他們也希望找到一個兼具自我發展與能力提升的工作。

如果你在丹麥對別人介紹自己,前3個會被問到的問題之一就是:「你在做什麼工作?」「人們會很聚焦在你的職業,不是你的地位,而是你工作的內容和價值,」艾斯格強調,喜歡自己的工作很重要,「因為它就是你的一部份。」

工作帶來身分認同,卻不表示年輕人的重心全都在工作上。在丹麥,“work-life balance”(工作與生活平衡)是熱門的詞彙。

平衡不是二分法

 

許多人認為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應該是將工作與生活截然二分,生活並佔據明顯比重。但在只要有網路就可以工作的現代,這一點變得十分困難。

在丹麥,每週工時37小時,看似在公司時間很少,但人們通常回到家也會工作。布莉姬的前老闆是兩個孩子的媽,她總是4點以前就下班接小孩,「但是我晚上11點左右都會收到她寄的信。」

連半夜都在工作,似乎不怎麼平衡?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代表了你可以很彈性工作,」萊拉認為,這是丹麥創造平衡的方式,「因為我可以選擇我想要什麼時候、在什麼地點工作。」員工只要下午與牙醫有約,或是要想享受午後時光,都能早點下班。

不論是勇於追求樂在其中的工作,還是創造工作與生活平衡,其實都與丹麥的社會文化背景環環相扣。

從小鼓勵追求自我

一天,我們參訪位於哥本哈根北區的小學Trørødskolen。早上8點半,低年級的學生席地而坐唱著歌,開始一天的課程。隨後,我們跟著三年D班學生上數學,發現小朋友都很隨性的坐在地上或桌上,老師並不會出言糾正。

從小學開始,學校就把「創意」和「獨立思考」融入課程中。比如,上課最後一個小時,老師會讓學生隨便畫他們想畫的圖;一年級時,老師就一定會問學生「為什麼?」學生則藉由問問題、提出挑戰,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隨著年級漸高,還可以每週自由選擇一門自己想上的課程,像是繪畫、烹飪。

在丹麥,不但受教育免費,大學生每個月還能領到約5,000丹麥克朗(約台幣28,000元)的津貼。由於進入大學基本上是5年制(大學及研究所),再提供1年的時間餘裕,讓學生有重新選擇科系的機會,所以零用金最多給到6年。

 

「在教育中,你被鼓勵去追求你做得很好的事情,當你帶著這樣的文化進入職場,才會發現什麼是你要的,」在丹麥房地產公司擔任發展經理的麥可(Michael Danielsen),原本從事軟體工程,但他發現自己更想當經理人,半年前轉到現在的公司任職,擔任IT部門主管。

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更是讓人民無後顧之憂的一張保護網。

失業不會世界末日

「丹麥熱門的科系不是工程、會計,反而是設計、文學、藝術,」駐丹麥台北代表處代表陳國璜觀察,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想念什麼,就算畢業後不好找工作,社會福利的大網也會張開,把你接住。

「如果你不喜歡你的工作,隨時可以辭職,」台灣移民第2代、目前從事軟體工程顧問工作的李崇孚表示,政府會提供失業勞工每月11,000丹麥克朗(約台幣61,600元)、期限最多2年的救濟金,前提是個人有意願找工作。「大家都會想工作,這樣才會有薪水,社會福利不可能完全負擔你所有的支出。」

丹麥人關於工作與生活的各種思考,歸根究柢,是來自「價值觀」。丹麥文化根植一種崇尚平等與謙遜的態度。

北歐小說家阿克塞爾(Aksel Sandemose)在1933年出版的《穿過自己足跡的避難者》(A Fugitive Crosses His Tracks)一書中,將這種態度稱為「揚特定律」(Jante's Law),亦即「你並不比任何人特別,或比我們更好。」「如果你顯示你有很多錢,別人就會覺得你在炫燿,你不懂得如何做你自己。」布莉姬進一步說:「所以我們不為錢工作,是為了興趣,然後賺取薪水。」

大部份的丹麥人也相信,錢無法帶來快樂,雖然它的確讓生活好過些,卻不是快樂的源頭。史蒂格便提到,其他國家定義的「成功」,是需要賺很多錢、必須住大房子,「但在丹麥,如果你住的是跟大家一樣的房子,你還是很快樂。」

當然,面對全球化浪潮席捲而來,丹麥在無法自外的情況下,這樣的價值觀不免逐漸鬆動。

全球化與移民帶來改變

當世界變成平的,就連艾斯格笑稱是《魔戒》書中「哈比人」的丹麥人,也無法倖免。

美式文化、「錢」會說話……,這些不同以往的價值觀,日漸隨著全球人口流動而「入侵」丹麥。過去丹麥街頭可能很少看得到高級名車,但現在偶爾可見一台超級跑車呼嘯而過;私人醫院開始興起,有錢就能得到更好治療。外來移民,尤其是中東移民愈來愈多,從過去10年佔人口3%,變成10%,文化差異讓丹麥開始質變。工作外包、工廠外移,丹麥人也感受到壓力。

但年輕世代依然對自己很有信心,就像李崇孚除了懂程式設計,同時也兼顧問,對自己掌握市場的能力很有把握。即使「競爭無國界」的命題對全世界的年輕人都一樣,習慣從小問「為什麼」的丹麥人也會這麼說:「為什麼我們不能給出一個不同的答案?」

#原圖文摘自 快樂工作人雜誌電子報 純屬分享,如有侵權,煩請告知刪除#

中美大學教育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年級生,一個學歷最高、生存壓力最大的世代。他們遇上:加薪速度趕不上通膨指數的時代。但,至少理解財富的速度要比快! 

 

文/黃亞琪 圖/王均峰
2011年5月 Cheers雜誌

56歲!這不是退休平均年齡,也不是環遊世界夢想實現的一刻,而是一位25歲進職場的薪水族,可能買得起第一棟房子的年齡,而且還不是位於台北市。

現實不免讓今年28歲、月入3萬元的台灣勞工陣線教育推廣部主任江明芸感慨:償還就學貸款、付房租水電,每月省吃儉用後,只能存下5千元,經過30年才能累積到180萬元的頭期款。

明明成長在最富裕的年代,帶著最好的配備進入職場,當終於進入「而立之年」的七年級上班族必須面對「財富」這個議題時,他們臉上的表情,是滿足,還是惆悵?

為了發掘這個答案,《Cheers》雜誌進行「七年級上班族 vs. Money」大調查,從1,685位受訪者的答案中,發現很多值得探索的現象。

發現1:理財智商M型化

 

首先,對於理財的態度跟行動,出現「兩極化」現象。這裡的「兩極化」有兩層意涵:一是「極積極」跟「極冷感」兩種族群都有;另一是「高度焦慮」與「低關心度」的強烈對比。

同時,有77.1%的人會固定撥取金額投資或存款;23.0%的受訪者在支出分配上,以投資理財佔最多。

「存款」是這批職場中堅份子最常使用的投資工具,保險、基金和股票則居第2、3、4名。經過交叉分析後,男生較具冒險性,有4成選擇以股票作為投資工具,是女性的兩倍。而有鑑於近年原物料大漲,帶動黃金保值概念,也有7.2%的人熱愛「老阿嬤的存錢術」,以黃金存摺作為投資標的。

永豐銀行資深副總經理江威娜指出,如何克制消費欲望及強迫儲蓄,應該是目前多數人比較迫切的需求,了解及掌握自己每個月收支,是財富管理的第一步,接下來才能去談如何累積第一筆資本,或是改善財務結構。

趙靖宇也指出,要早一步晉身「有夢、有錢、有自由」3有族,更應節省不必要花費,多「擠」出一些錢。她當年進入媒體當記者時,月薪只有2.6萬元,但當國小老師的媽媽為了怕她亂花,硬是幫她跟了3個1萬元的會。有存錢的壓力自然就會想辦法賺錢,節流外加兼差,26歲的趙靖宇將會標下來,在大安區買下30坪的電梯華廈,至今漲幅3倍。

累積100萬資產,很困難嗎?「善用時間複利,就不難,」擁有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資格的洪偉翔說。假設月薪是3萬元,若要累積100萬存款,套上複利公式:

投入金額 ╳(1+獲利率%)=累積財富

如果月儲蓄率15%,月存4,500元,年報酬率10%,達到100萬所需時間是10年6個月;但假設她每個月將儲蓄率提高到三分之一,月存1萬元,則5年2個月就能累積到百萬存款。

長期複利後的結果會擴大結果差異,因此,選擇適合的理財商品還是非常重要。如果將這筆資金放在銀行定存,以目前1.2%不到的低利率來說,存了15年還不到100萬元。換句話說,在薪水的「腳」跑不贏高通膨與高油價上漲速度的下,光靠存錢理財太過保守。七年級的上班族,應該可以嘗試更多元的理財工具組合。

發現3:35歲,理財學分補修最後期限

「35歲」的確是一個置產和聚富的重要心理關卡。

45.8%的人認為「人生的第一個100萬出現點」在26~30歲,其次是31~35歲之間;超過4成的人希望「擁有自己名下第一間房子」發生在31~35歲。可以顯見,35歲成為擁有財富的「期待終點」。

可是,房價拼命漲,全台灣平均購屋年齡不斷往上提高,2008年,全台平均購屋年齡37.7歲,台北市為39.2歲,35歲買得起房子的人愈來愈少。也難怪會出現「56歲」,如此驚人卻不令人意外的數字。

至於「應該至少擁有多少總資產,才能放心退休?」七年級上班族認為要有1,000萬~3,000萬元才能退休的比例佔33.3%,也有24.0%的人認為3,000萬~5,000萬元才是退休保障。

這個目標難度頗高。如果35歲時有100萬,假設每年報酬率20%,22年後能達到5,000萬元;如果35歲時有300萬元,同樣以每年報酬率20%計算,20年後能有1億元;如果35歲時什麼積蓄都沒有,報酬率也不敢要求這麼高,沒關係,只要願意每個月扣3萬元,每年報酬率有9%,20年後也有2,000萬元。但試算的前提是:不能失業,加上不能生病。

與其為「愈來愈難致富」的現象沮喪,不如提早開始經營規畫財富。美國學者湯瑪斯‧史丹利(Thomas J. Stanley)調查上萬名百萬美元富翁,當中有7成每週工作55小時,但仍然抽時間做理財規劃;有錢之後,一年的生活花費佔總資產7%以下,即使不工作也可以撐過12年。如果這麼忙的人都不能忽略理財這項功課,你又怎能放著錢不管呢?

其實,只要每天花10分鐘,循序漸進培養「賺錢、存錢、省錢、錢滾錢」的習慣,「我30歲,我擁有百萬人生」,未必遙不可及!接下來的3個人物故事,說的就是如何提前開跑,在工作與投資雙管齊下的努力下,實踐夢想。早一步開始儲備理財戰鬥力,也等於早日取得財富自由的門票!

「七年級上班族 vs. Money」調查說明:
網路調查時間自2011年4月7日至4月14日止,共回收2,018份問卷,扣除非全職者,有效樣本1,685人。
調查執行:《Cheers》雜誌網路部何碧娟、編輯部黃亞琪、《天下》雜誌調查中心張玄江。

 

 

#原圖文摘自 Cheers雜誌/快樂工作人雜誌電子報 純屬分享,如有侵權,煩請告知刪除#

中美大學教育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04天下雜誌470期作者:吳怡靜譯

"看好新興市場,愈來愈多西方金融人才開始從倫敦、紐約移往亞洲與拉丁美洲工作。還有不少人認定,十年後,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將會是上海或香港。"

我有很多朋友都要到亞洲、拉丁美洲去實習,」芝加哥大學商學院一名華裔學生說,他自己也即將前往香港的摩根士丹利受訓,「儘管會不習慣,但他們都想去學點經驗,因為將來很多工作都會在那裡。」

金融海嘯以來,歐美商學院畢業生依舊搶著要捧金融業的高薪飯碗。不同的是,他們對工作地點的選擇,有了改變:愈來愈多金融人才開始從倫敦、紐約移往新興市場工作,尤其是亞洲。

根據招募公司Sheffield Haworth統計,去年亞洲金融企業雇用的外來專業人才裡,有三一%來自英國和美國,而前年的比重只有八%。拉丁美洲的行情也在上升,巴西基金業者就發現,頂著美國MBA的應徵者人數大增。

招募業者指出,還是有很多新人希望先在倫敦或紐約待上幾年,以便「融入公司的全球網絡」。不過,商學院以及銀行的招募部門都說,現在有愈來愈多畢業生願意跳過這一關,直接前往最有發展機會的市場工作。

許多銀行都開始鼓勵「人才東移」。例如,高盛就雇用在歐美學校拿到MBA的亞洲、拉丁美洲畢業生,先讓他們在紐約或倫敦工作一年,然後派到中國或巴西去。

三分之二倫敦銀行家想出走

新興市場對於金融人才來說,吸引力還真不少:工作穩定度高,晉升機會大,稅率比較低,而且規範也不像英國、美國那麼嚴格。一項調查就顯示,倫敦有三分之二的銀行家都願意外移到稅率、法規「比較友善」的地方上班。在亞洲國家的招手下,跨國性大銀行已經開始把事業部門總裁派往東方坐鎮。而匯豐更早把行政總裁的辦公室,搬到了香港。

但有人認為,亞洲的金融就業市場可能會面臨修正。一位獵人頭業者就看到銀行之間為了搶人才,一窩蜂地超額招募,他研判,由於第一季業績普遍不理想,有些公司今年的擴大徵才計劃將無法兌現。更有人直言,要是中國經濟真的減速,亞洲的吸引力將跟著大減。

不管怎樣,除非發生大崩盤,否則,多數人還是把亞洲當成金融業的未來。人力資源顧問公司Astbury Marsden最近在一項調查中,詢問倫敦的金融業人士,十年後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會在哪裡,結果,有將近八成的人,選擇了亞洲的上海或香港。

 

#原圖文摘自 天下雜誌/經濟學人電子報 純屬分享,如有侵權,煩請告知刪除#

中美大學教育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邁入新學習時代-老師一定要做的4個轉型

邁入新學習時代-老師一定要做的4個轉型

作者:許芳菊  出處:親子天下21期

 

面對新世代的學生,
老師如何掌握邁入十二年國教的新契機,
跳脫基測的制約,
讓自己轉型、升級,
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好老師?

 

愛爾蘭詩人葉慈曾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
當十二年國教即將啟動,該為孩子點燃那把學習之火的老師,許多人竟有著共同的焦慮竟:「不考基測,學生還會念書嗎?」

長期以來,台灣的許多老師往往只懂得運用外在的壓力,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卻無法真正點燃那把火。在北部某國中任教的一位年輕老師無奈的指出:「現在大部分的老師還是只會用『老師這麼辛苦、爸媽這麼辛苦,你一定要好好用功』這類的話,來勸誡學生。」

其實,不論十二年國教是否如期推動,基測會不會繼續存在,老師的角色、老師的責任、社會對老師的期待都早已開始轉型。

就在去年底,台灣旅美學人張同平獲得美國傑出教授獎。他的數學課把同一道題目分給不同組學生解題,讓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解答。解題後再讓他們辯論二十分鐘,讓彼此真正明白為何如此解題。這些傑出教師共同的特色是,「將學習的責任交到學生手上,老師的角色在啟發學生,讓學生體認到所學科目的奧妙之處。」

參與香港閱讀教育推動的香港大學教授謝錫金也指出,現在香港教師最大的改變是為學生提供主動學習的機會,通過師生互動、學生小組討論、即興劇、分享會等……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讓學生經驗不同的學習過程。

面對新學習時代的來臨,老師如果仍停留在工業時代,把自己定位在「知識灌輸者」的角色,會愈來愈吃力不討好。「老師有好幾種層次,最劣等的就是:老師做牛做馬,學生也學不好。中等的是:老師做牛做馬,學生有學到東西。最優的是:老師教得很開心,學生也學得好,而且很開心,」一位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指出。

老師需要的四個轉型

面對新世代的學生,老師如何掌握邁入十二年國教的新契機,跳脫基測的制約,讓自己轉型、升級,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好老師?

OECD整合了近二十年來「學習科學」(learning science)的研究發現,面對二十一世紀時代的變遷,老師必須朝以下四個方向轉型:

轉型一、提供客製化的學習(Customised learning)
學習科學(learning science)發現,當學生處在與他認知能力相當的環境中,他的學習效果最好。

這種因材施教的理念,在有些教學實驗中,甚至已經能夠藉由教學軟體,讓一個四年級的學生可以上五年級的國文與三年級的數學。不必全班進度一致,而是根據個人學習的狀況,調整進度,考試題目、作業內容都可以更客製化。

事實上,花蓮宜昌國中的英文老師徐美雲就常根據學生程度,提供不同的學習單給他們練習。程度好的,難度給較高的,另外一份較簡單。徐美雲認為這樣學生學習才會有成就感。而且她會很清楚的告訴學生:「我是針對你們不同的需求設計學習單,而且絕對不會影響你們的成績。」

桃園北勢國小老師溫雅惠,會在每學期末對學生進行教學滿意度調查,「溫雅惠大廚師這學期為您上的菜,您滿意嗎?……」問卷從這樣的問候開始,接下來則會詢問學生這學期印象最深刻的事、最喜歡的單元,以及他們對老師的期望。

「老師要從教科書的制約裡走出來。如果太依賴書商,自己的武功就會廢掉。要從學生的發問中,去了解我們要給他們什麼,」溫雅惠強調。

轉型二、運用多元化的知識來源(diverse knowledge sources)
在工業時代,老師的工作就是把他所知道的傳授給學生。但在二十一世紀,知識已不再由老師壟斷,學生可從各方面,特別是網絡獲得。所以老師的工作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更要能引導學生活用各種學習資源:網路、博物館、圖書館、線上課程,甚至電玩遊戲……。或將各種學習資源引進教室,社區工作者、專業人士都可能成為老師的教學夥伴。

新竹市光華國中老師簡志祥的生物課,就經常利用具有教育價值且能引起孩子興趣的網路遊戲來上課。 

例如:他會帶著學生一起玩在美國黃石公園實景拍攝的「狼的任務」(wolf quest)。這個遊戲透過一隻狼的生命冒險,讓學生接觸到許多環境、生態的知識。當他上到關於免疫學的內容,他則會帶學生玩「免疫攻擊」(immune attack),這是一個讓人在遊戲中,不知不覺學會許多細胞生理知識的遊戲。

「人都喜歡玩遊戲,我就在課堂中加入遊戲的元素。
但更重要的是,學生應該學會,未來生活中如果遇到問題,他要怎麼去解決。我上課時用的一些影音資料,都會在上課直接找給他們看,讓他們學會尋找資源的方法,」簡志祥說。

轉型三、創造團隊合作學習的機會(Collaborative group learning)
學習科學的研究指出:「有效學習不再只是透過埋頭苦讀。大腦科學發現,互動、合作、協調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建構起知識。」

要創造團隊學習的機會,老師就必須從教室管理者的身分,轉型為團隊經理人的角色:設定目標、訂定策略、根據團員特質分配任務、鼓舞士氣、完成使命,就如帶領一群球員,完成一場比賽。

在新北市德音國小老師張原禎的自然課裡,都是三人一組共用一台電腦,透過滑鼠、鍵盤、兩個搖桿,每個小組可以進行遊戲、模擬實驗、線上測驗。「他們把測驗變成線上遊戲,很享受在那裡考試,當做闖關。有時候我會讓兩組做擂台競賽,大家都很都興奮,一起上網找資料、找答案。」張原禎認為老師可以把學習經營的就像一場團隊遊戲:有任務、有關卡、有一份地圖、有一份寶物,有戰鬥值。如果在教學上遵循這套邏輯,學生很容易進入學習狀態。
 

轉型四、提供深度評量(Assessment for deeper understanding)
好的評量應重視學生對知識深度的了解,而非資訊、知識的儲存量。評量的方式除了傳統的標準測驗,應該透過大量的實做分享、專題報告、小組合作、專案成果分享來呈現。

桃園北勢國小社會科老師溫雅惠的考題經常出現申論題與問答題。她認為,考題設計應該主要考思考、判斷,不是考記憶。例如,考原住民文化的題目,她會把部落名稱都寫出來,然後問學生,他們最喜歡原住民哪個節慶?為什麼?

花蓮宜昌國中英文老師徐美雲,很少用大張考卷考學生,而是在每堂課留五分鐘做隨堂檢測,例如教完一段英語會話,就留五分鐘考聽寫。或在學生練習過自我介紹的英文寫作之後,讓他們上台用英文自我介紹三分鐘,當做是英文口試。

「我認為老師應該讓學生儘量在課堂上把該學會的學會,而不是花很多上課時間在考試。老師也應該在課堂上去了解學生學到多少,然後回去想想,下一堂課怎麼教,」徐美雲說。

提出「多元智能」理論的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迦納指出:「評量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幫助學生。評量者有義務提供學生對他目前有幫助的回饋──確認他的優點和弱點、建議他如何改進。……這些都跟排名無關。」

如何設計出好的評量、如何提供學生更合適的學習內容,需要老師的用心。而好的老師,也應該有機會被看見、被肯定。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唐淑華就懇切的提醒:「十二年國教之後,也許會給一些有想法的老師空間;可是我也很擔心,給一些摸魚的老師更多的空間。一定要有一個機制出來,讓優質的老師被看見,教師評鑑需要趕快推動。」

「要點燃那把火」,還是只想「注滿那桶水」?要繼續當「工業時代」的灌輸者,還是要轉型成「網路時代」的引導者?在教育第一線上的老師們,已經到了不得不抉擇的關口。

 

 

本圖文摘自 天下雜誌/新子天下電子報  純屬分享,若有侵權煩請告知刪除

中美大學教育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畢業老鳥給八年級生的三個提醒

畢業老鳥在大學最後悔的事:超過六成說,沒有進修第二專長。八年級生要進大學了!在五年級生的銘傳大學教務長王金龍口中,這群出生於「兩電:電腦和電視」世代的八年級生,將於9月進入大學,他們將為大學校園帶來什麼衝擊或教學挑戰?
文/Cheers     2010年    Cheers

《Cheers》29日(三)最新發行的「2009最佳大學指南」中,針對全國155所大專院校(不含專科學校)校長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124所學校資料,回收率80%,為歷年來最高。調查發現,對於今年入學大一新生將開始有八年級生加入,超過4成校長認為「新世代的學習方式,將挑戰大學的教學與校園文化」,近3成比例持「有待觀察」的保留態度,剩下3成則認為「大學有其主體性,不因世代不同而改變」。

◎粉筆消失的課堂

被網路餵養的Google世代,已越來越挑戰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言堂式的教學方式已背離世代需求。面對八年級大一新生,東海大學校長特別助理、工學院自動化與企業協同研發中心主任王偉華建議,「要打破世代隔閡,就得用年輕人的語調『說故事』。」

要引起這群Google世代學習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讓學生看見自己的學習樣貌,進而找到動機。也擔任電腦與通訊工程學系教授的王金龍,這兩年透過資訊科技讓學生「看見、聽見」自己的學習狀態。他要求學生以校內數位教學平台紀錄繳交作業、心得等學習歷程,彼此觀摩。同時,要求學生利用簡報軟體,上課前先將內容理解製成簡報檔上傳、下課後再附上「聽課後的心得」,藉由前後理解的差異比較,澄清概念。「『看見自己的表現差異』就會引發學習動機,」王金龍解釋。

「Google世代」的學生找資料與答案的速度,可能比老師更快、更新,因此,大學老師要靠一本教材走天下已經不可能,「越來越需要有現學現賣的本事,」高教司長何卓飛指出現今大學在教學上所面對的壓力。當然,老師也要不斷的自我update,才能跟上「Google世代」的腳步。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盧希鵬曾碰過學生直率地告訴他,「老師你的教科書是兩年前的,太舊了!」所以他幾乎每兩年要換一次講義。

然而少子化衝擊將逐漸發酵,影響大學招生,問到校長是否任期內,擔心大一新生招生不足額的問題,有近兩成校長坦承憂心。

◎金融海嘯引發「熱門」科系洗牌

風光多年的科技與金融業,竟被一場突然其來的金融大海嘯打得七暈八素,在這波失業潮中,受創人數最多。連帶地,它不僅挑戰了長期來大家對「熱門科系」=「就業保障」的單向式思考,也挑起今年大學指考或學測申請級分會不會改變的敏感神經。

根據《Cheers》調查,逾8成校長表示,此一現象可能會影響到今年部份金融或科技相關科系的學測申請或指考分數落點。

這樣的擔憂,早一步在推薦甄試、申請入學中顯現。儒林補習班主任孟慶延表示,往年電子業火紅時,電機等相關科系搶破頭,但今年卻有更多優秀的學生,想轉往醫學相關科系挑戰,因為「即使景氣差也還是有人要看病」。

過去在社會科學領域屬於較冷門的公共行政,今年也有鹹魚翻身的機會。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系主任孫本初表示,「今年推甄的人數,就比去年增加了100多名,公行系現在變得更紅了。」

當景氣循環越來越快、工作越來越競爭,台灣與全球其他地區一樣,每個大學畢業生都有可能得面對「白領失業均等」(equal opportunity of unemployment)的時代來臨,沒有人有特權光憑大學所學的科系,就可以在職場安穩一輩子。

萬事達卡國際組織資深副總裁暨中國區總經理江威娜以多年職場經驗觀察:「一個人在大學所念的,與未來職場的關聯性,大約只有20%。」換言之,在資訊變動快速、產業界線越來越模糊的時代裡,何謂熱門?何謂冷門?已經沒有標準答案。

◎「如何念」比「念什麼」更重要

「大學生要思考的是不再是『念什麼』,而是『如何念』的問題。」交通大學頂尖大學計劃辦公室執行長黃志彬提出他的觀察。

「學生應回歸個人能力、興趣及特質,選擇適合科系,未來在職場才不容易被淘汰。」政大副學務長鍾昆原提醒,「摸索的過程就是累積。迷惘時刻,更凸顯自我探索的重要,而非一昧跟著社會主流價值走。」因為,經過摸索的歷程,才會找出自己真正的方向,以及建立無可取代的核心能力。


大學提供的是機會,有各種課程讓人磨練學習能力、建立信心;有各色人等,磨練社交能力、建立人脈。這些都是終身受用的能力。

◎畢業老鳥在大學最後悔的事:沒有進修第二專長

《Cheers》雜誌今年亦針對全台平均年齡30歲、平均年資4~6年的職場上班族,進行「畢業老鳥在大學最後悔的事」調查,挖掘這群畢業老鳥在大學期間認為最惋惜的事情。


調查顯示,「沒有多進修/選修一些有助能力或視野提升的課程(如跨領域課程、第二專長.....)」是老鳥們就讀大學時最後悔的事,比例高達64.88%。在產業變遷急速加快下,「跨領域」學習已是當今學子必須體認的現實。

逢甲大學金融學院院長董澍琦直言,整合是金控的大趨勢,一個集團底下可能有銀行、保險、投顧投信,呼應產業的發展,在垂直專業學習上,學生更要跨系選課,培養多元能力,在橫向發展上,則是軟(文化、歷史社會多元背景的培養)、硬技能都要兼備。

「沒有好好運用大學4年學習」的普遍心聲,也充分反應在調查結果上。「沒有對將來欲從事的行業或職務有清楚認識或準備(38.58%)」、「對系上學業不夠認真(35.60%)」、「沒有探索自己的性向或職涯(31.48%)」,分占後悔排行榜第2、3和第5名。

◎畢業老鳥幫母校打分數,平均不到70分

有趣的是,請老鳥來給所畢業大學給予學習滿意度打分數時,平均分數只有68.3分。「學生沒有好好學」跟「學校沒有好好教」,反映在跨出校門,進入職場工作後的情形,是「所學」與「所用」的斷裂。

數字結果並不令人意外。離開職場平均年資4~6年的老鳥認為,目前在工作上所需專業或技能,與大學畢業科系所學關連度性超過一半以上(100%~60%關連度性相加比例)僅占46.35%(表5)。然而,「學」與「用」差異過大,對個人而言,探索的時間拉長了;對國家來說,無異是大學教育資源的浪費。在「大學全入」的時代中,新世代學習選擇多了許多,循著前人經驗法則與「後悔」,可少走許多冤枉路,當個享受「無怨青春」的大學生。

《Cheers》雜誌「大學調查」調查說明
2009年《Cheers》雜誌「大學調查」調查說明:本次調查是針對155所大專院校(不含專科學校)校長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時間自3月25日至98年4月24日為止。共回收124所學校資料,回收率80%。

「職場老鳥最後悔事件調查」調查說明:
調查時間自4月3日起,至4月14日止,採取網路填寫方式。調查有效樣本:1042個。
調查對象:平均年齡30歲、平均年資4~6年的職場上班族;性別:男(31.67%);女(68.33%)。
調查執行:《天下》雜誌調查中心

 

本圖文摘自 天下雜誌/校園天下電子報  純屬分享,若有侵權煩請告知刪除

中美大學教育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婚姻長期保鮮的十個秘訣

大多數夫妻覺得另一半是親人,甚而有些女人戲稱丈夫是「大兒子」,每天管他、唸他、伺候他、想要改變他。其實還有更好的方法,維持婚姻長久。

文.王梅  攝影.陳德信

2011/02 康健雜誌 147期 

 

與伴侶重新談戀愛

想要讓婚姻常保新鮮,永遠要把另一半當成愛人,而不是親人。

馬修將大多數愛侶的關係發展分為6個階段:合而為一、築巢期、自我肯定期、合作期、適應期與重燃愛戀期。其中,最容易「生病」的階段,就是從第5~25年的合作期與適應期,夫妻忙著養育子女、應付各式各樣接踵而來的外在變化,反而很少處理兩人的關係,愈來愈少表達情感,導致漸行漸遠。

一旦順利度過這兩個關口,進入第25~50年重燃愛戀期,往往最浪漫而且最親密,因為已經歷完整的循環,彼此依戀的程度甚至遠超過前面所有階段。

健康的身體要靠規律的作息與鍛鍊;伴侶間要永保愛人般的濃情蜜意,也必須細心呵護,平日保養得法,才能歷久不衰。

你是不是經常忽略一些充滿愛意的舉動,你想和伴侶重溫「戀愛」的感覺嗎?這裡有10個祕訣:

1傾聽

你平常花多久時間專心聽伴侶說話?有一個統計指出,戀愛中的情侶交談時,平均花75%的時間注視彼此,而一般的伴侶目光接觸只有30~60%。

心理學家魯賓指出, 直視對方眼睛可以誘使大腦釋放苯乙胺醇, 這是一種天然的腦啡,也是陷入戀愛的化學物質之一。當你全神貫注地盯著伴侶, 讓他知道他的話被聽見了,而且你對他的話題感到興趣,一旦真正「聽」到彼此,自我意識感就會消失,彼此敞開心房,維持情感的親密性。

2分享

伴侶要保持對話,而不是退回各自的角落。彼此分享感受、生活或家事片段,並融入在對方的情境裡,才能感同身受。

3慷慨

為你的伴侶做一件他(她)不喜歡的工作,譬如拖地、打掃、洗車,或出其不意送一份小禮物、替他榨杯果汁、幫她放洗澡水,保證令他(她)感動萬分,立刻為愛情加分。

4身體接觸

不一定是全心專注投入的性愛,譬如看電視時一起擠在沙發上,擁抱,親吻,坐車時摩擦輕撫伴侶的手背,或者替他按摩肩頸,都能增加親密感。

5分享幽默感

彼此私密的玩笑、打鬧或小小的裝瘋賣傻,都是增進感情的好方法。很多男人抱怨另一半有了孩子之後只顧專心做媽媽,忘了做女人的角色,「整天只會對著全家大小發號施令,以前那個愛撒嬌、愛作夢的女孩不見了,」帕森斯的《六人行不行》,就深刻描述在婚姻中失望與失落的男女。

6支持

祝福或參與伴侶從事的嗜好活動,並給予讚美支持;若遇到對方進修、開會、出差,主動幫忙帶孩子,以及協助對方實現夢想。

7一起玩樂

「玩樂的作用猶如潤滑劑,」布朗博士比喻,能夠一起玩樂的伴侶,可以增進彼此的適應性,關係才能長長久久;否則,不是勞燕分飛,就是變成「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雙方像在生存耐力比賽,在不快樂的關係中度日,」布朗建議,與其坐在那裡互相指責、數落對方,不如起身去發掘真正的歡樂。

 

8額外的付出

伴侶間最感激對方的,往往就是對方最不容易做到的事,譬如以愉悅的態度面對難相處的岳母(婆婆)等。

9嘗試新鮮事物

並不需要像「柯立芝效應」笑話的那隻公雞,更不需要更換伴侶,生活照樣可以找到樂趣,讓人興致勃勃。譬如一起煮三餐、到從未去過的地方旅遊、動手改造家中裝潢擺設等。

10共同成長

不要把雙方的關係困在一層不變的模式,而是不斷探索彼此的新領域,一方面加入他的陣營,但也給對方空間「做自己」。譬如另一半喜歡閱讀,要容許他擁有專屬安靜的角落;另一半喜歡打球,你設法成為他的球友,或者至少可以在場邊當一名啦啦隊。

伴侶如何有品質的吵架?

「當兩人終於鍛鍊出,再大的爭吵,也可以在兩個小時內和好的功力,我們不想在每次約會結束時依依不捨,所以決定結婚了!」這是牙醫師陳志民與夫婿郭鑑德印在結婚喜帖上的一段文字許多伴侶以「個性不合」拆夥,其實所有的關係都必須經過磨合,夫妻不可能個性完全相同,彼此要有足夠的差異性,才能防止關係停滯僵化,「摩擦力往往能製造出熱情的火花,」婚姻諮商專家馬修指出。

有些夫妻認為,對問題故意視而不見就可避免爭執。但馬修指出,很少吵架就和經常吵架一樣具有殺傷力,即使只是雞毛蒜皮的事,如果無法真正表達感受,關係就會冷卻。有效地處理差異與衝突,比起避開不談將問題擺爛、擺臭,更具有建設性。

1.接受對方的缺點。譬如睡覺打呼、亂丟襪子、吃東西會發出聲響等,雙方在迷戀期間,你會把這些缺點當成特點;一旦成為一起生活的伴侶,卻往往把注意力過份關注在這些缺點。

婚姻專家觀察,快樂婚姻通常是因為可以忽略伴侶的不良習性,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學習與之共處。

有些夫妻的做法是,誰在乎那些事,誰就去想解決辦法改善;誰受不了髒亂,誰就去打掃;而不只是整天在旁邊碎碎念。另外,不斷地提醒自己,當初為什麼會愛上這個人,而不是責罵怪罪,「我當初真是看走了眼!」

2.有品質的爭吵。會吵架的夫妻才是健康的,因為爭吵是一種溝通,但要吵得有品質,並且避免使用一些攻擊或批評字眼。

譬如,與其抱怨「家裡弄得這麼亂,你從來不幫我打掃」等,不如改口「我希望我們一起學習如何保持乾淨」;伴侶在廚房裡忙得滿頭大汗,你走進去只注意到廚房弄得像颱風過境,卻忽略他做好的菜餚,會令他非常洩氣,不如改口「嗯,聞起來好香,我真等不及想吃,不過,哇,這裡好亂。」

3.不回應對方的咆哮。堅持立場,但不必大聲咆哮,如果你的伴侶習慣用叫囂表達情緒,你可以用平靜的態度回應,「我沒有辦法接受你現在的態度,如果你不停止,我會馬上離開。」

有些夫妻約法三章,當一方發現自己快失控的時候,自動離開現場,等情緒冷靜之後再回來好好談。

4.不尋求無意義的「幫腔」。許多女性一旦和老公吵架,最常做的事就是找好朋友訴苦。妳的朋友當然都會站在妳這邊,幫著妳一起大罵「這個不知好歹的傢伙」、「這個爛人」等,但這些說詞等於火上加油,反而把事情愈搞愈糟。

言詞麻辣的兩性作家許常德批評這些愛亂幫腔的親朋好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表面上是助人,其實根本是在害人。舉例來說,曾經發生演藝人員或公眾人物爆發婚外情,周遭的親友把出軌的一方罵得體無完膚,但當事人最後決定回頭,家人與孩子將如何面對,並且繼續一起生活,這等於是變相的二度傷害。

5.回憶一起共度的快樂時光。熟悉感可能造成厭煩,但即使是處在壓力之下的婚姻,也還是有值得珍惜的美好時光。

「不光是性,懂得跟某個人分享同一張床,共度夜晚的生理活動,需要時間,」帕森斯深刻地描述,「包括蓋同一條被子,能和你四肢交纏又不會戳傷你的肋骨,這往往得花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時間,才能調和得剛剛好,一旦你弄明白了這些道理,就會知道『分手』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

 

本圖文摘自 康健雜誌  純屬分享,若有侵權煩請告知刪除

中美大學教育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臧聲遠

 

台灣年輕世代的工作條件不斷惡化,「薪資破壞」「高學歷低成就」成為六、七年級生的共同苦悶,迫使年輕人失去夢想的勇氣,集體向現實投降。但社會對年輕世代的污名化與歧視卻有增無減,年輕儼然成為職場原罪,成為雇主提供理直氣壯的剝削藉口。告訴我,這是什麼天理?

 

我的女兒很喜歡《妖精的願望》這本童話,書中的大嘴妖精,專門在夜裏偷吃小孩子的美夢,留下惡夢。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時,我女兒嚇得嚎啕大哭,直到故事結局,妖精改邪歸正,吃掉所有小孩子的惡夢,我女兒才破涕為笑。

 

在現實世界裏,台灣朝野的政客們,活脫是大嘴妖精的化身,吃掉了台灣年輕人的生涯美夢。身為兩個小孩的父親,我對他們的未來,心裏有無比的焦慮。曾幾 何時,嚮往逍遙與自由,厭惡權威和紀律的我,也變成一個管教嚴厲的父親;我很清楚知道,台灣的下一代,不可能再有我們這一代的機會,異常殘酷的生存競爭在 等著他們,不從小努力,將來必定是惡夢一場!

 

然而,不只是政客群妖,社會偏見也同樣在戕害年輕人,特別是「名校至上」的迷信,和「草莓族」的刻板印象。對於這些積非成是的偏見,我不禁要問:年輕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名校情結日益嚴重

國內企業用人,究竟有沒有名校情結?今年幾家擁有大型民調中心的報紙和雜誌,對企業界進行的問卷調查,結論都是「專業能力比名校重要」。但是包括 Career就業情報、104人力銀行在內,國內前四大人力業者,根據本身協助企業徵才的豐富經驗,卻都口徑一致地指出,企業的名校情結日益嚴重。

 

問卷調查的局限性,在此表露無遺。就好比你去問任何一家企業,「請問貴公司用人是否有性別考量?」得到的答案一定是「專業能力比性別重要」。沒有一家 公司會承認自己有性別歧視,正如同不會有任何一家公司承認有學校歧視,但歧視卻無所不在。不知道本身的局限性,問卷調查就跟「偽科學」沒兩樣,得到的不過 是冠冕堂皇的表面說辭。唯有像Career就業情報這樣,實際為企業辦理招募、真正在幫企業篩選履歷表,才可能掌握企業用人的內情。

 

.都是教改惹的禍

十幾年前,我剛進大學時,經濟部長趙耀東點名批評台大學生,引起很大的迴響。當時國內企業對於台大學生,普遍缺乏好感,寧可用逢甲大學畢業的,也不願意用眼高手低、自大膨風、愛批評、忠誠度低的台大學生。

 

但是今天,這種刻板印象完全顛倒過來,在許多用人企業評價中,除了「台成清交」四大名校之外,其他學校彷彿「萬般皆下品」(甚至大學念的是後段班學 校,研究所力爭上游考上名校,也會被認為「出身不正」)。追究原因,在於荒腔走板的教改,製造出太多的野雞大學,以及國中程度的所謂「大學生」。最起碼, 名校學生還有品質可言,企業徵才當然湧向名校,其實企業也是受害者!

 

.二流學校,一流人才

話雖如此,但非名校的學生,全都不堪用嗎?二流學校,難道就沒有一流人才嗎?

不久前,一位父親在報紙的投書,令人非常難過。他的兒子在生物奧林匹亞國際競賽中,得到不錯的名次,但是申請大學推薦甄試,卻被國立名校擋在門外,因 為做父親的工作卑微,找不到社會賢達有力人士,為兒子推薦背書。愛子心切的父親深感歉疚,只怪自己不爭氣,耽誤了孩子的前程。

 

同樣地,看到台大法律系榜首,因為家貧被迫改念軍校,你還相信台大法律系學生,足以代表台灣最優秀的法律人嗎?看到警察學校的新生,有八成同時考上國立大學,卻因家計因素而選擇當警察,你還相信國立大學的學生,足以代表台灣所有的一流人才嗎?

 

我要給企業一個良心的建議:名校學生不盡如你們想得那麼好,非名校學生也不盡如你們想得那麼差。與其擠破頭搶奪少數名校學生,不如像人力資源界前輩徐 振芳所說,「到二流學校,找一流人才」。台灣的大學入學制度,日漸向優勢階級的利益傾斜,而把寒門優秀子弟排除在外;企業迷信名校,不知錯失多少優秀人 才!

 

.人才多元化是潮流所趨

不談階級問題,從人才多元化的觀點,我也誠懇地建議企業,給非名校的學生一個機會吧!我極為欣賞L'OREAL的用人政策,這個全球最大的彩妝保養品 集團,從前在台灣招募行銷人才,主要鎖定台大和政大的商學系學生,近年開始把觸角延伸到輔大等學校。L'OREAL人力資源部總經理郭秀君說得好,也許輔 大學生在邏輯思考能力上,不如台大學生,但創意表現卻令人驚豔。化妝品行銷需要的人才,一是有「農夫」般的組織與邏輯感,一是有「詩人」般海闊天空的自由 想像力,因此人才多元化,成?L'OREAL的政策。

 

引領潮流的跨國集團,用人政策這種轉變,值得國內企業深思。不妨試想,一個公司,如果員工清一色都是台大出身,企業文化該有多麼貧乏?

 

.年輕成為職場原罪

對年輕世代來說,比名校主義更甚的社會偏見,就是被貼上草莓族的標籤,集體遭到污名化。有人甚至形容,台灣現在的就業市場,年輕成為一種「原罪」。這在全世界都是罕見的現象,因為年齡歧視的受害者,通常是中高齡人士,但在台灣卻把矛頭指向社會新鮮人。

 

草莓族這個詞被濫用,卻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要破解這種年齡偏見,我們不妨從字源學下手。其實草莓族最早是Career就業情報董事長翁靜玉,在民國80年提出的,而相關文章集結成書,出版距今也超過10年了。

 

但翁董事長所謂草莓族,原意根本並非現在的六、七年級生,而是指當時30歲以下的年輕人,亦即現在的五年級生。他們做為「後嬰兒潮世代」,不論是價值 觀或工作觀,都和先前的世代,出現明顯的裂變。這種現象並非台灣所獨有,當時美國所稱的「X世代」,日本所稱的「新人類」,韓國所稱的「386世代」,跟 台灣的「草莓族」一樣,指的都是1960年代出生者,他們所反映的世代差異現象,當時曾在全世界激起熱烈討論。

 

.五年級工作倫理最差

以台灣為例,當五年級生是職場新鮮人時,躬逢泡沫經濟的鼎盛期,「台灣錢淹腳目」的黃金年代,從金融業到科技業,也正值全面起飛的階段,幾乎每個老闆 都在頭疼招不到員工,大學生根本不愁出路,就業市場是「事求人」而非「人求事」。當時的五年級生,最嚮往的是金錢投機,走捷徑致富,而非踏實找份正當工 作。即使有工作,也把跳槽當成家常便飯,反正有太多工作機會等著你。在台灣所有世代中,五年級生的機會之多,堪稱空前絕後;但工作倫理之差,也堪稱空前絕 後(至少他們20多歲時是如此)。翁董事長當時提出草莓族的批評,可說是一針見血,有先見之明。

 

.草莓族標籤張冠李戴

但曾幾何時,草莓族交棒了,變成六、七年級生的專有名詞,以及媒體炒作世代議題時,現成的廉價標籤。十幾年前提出的觀念,被當成最新觀念抄襲使用,泛 濫在當前媒體報導中,這除了說明台灣媒體的不用功,和缺乏歷史認識外,還說明了什麼?媒體有關六、七年級生的報導,幾乎都是刻板印象的重複,用想像代替實 證。更荒謬可笑的是,我經常看到跟我同齡的五年級主管,用草莓族的概念,數落六、七年級生的不是,卻忘了自己其實才是第一代草莓族;今天你們用來指責六、 七年級生的話,難道不覺得似曾相識-從前四年級世代,不也用同樣的話指責你們嗎?

 

.媒體論述助長世代歧視

我並非全盤否定草莓族這個概念的適用性,但是用在六、七年級身上時,有幾點必須提醒:

(1)不要把六、七年級生想像成異類人種,他們和五年級主管的差別,只在於五年級是第一代草莓族,六年級是第二代草莓族,七年級是第三代草莓族而已,本質並無差別,更談不上「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五年級主管認為自己所屬的世代很OK,憑什麼認為六、七年級生不OK呢?

 

近來媒體流行炒作五年級與七年級的世代矛盾,渲染職場「舊人類」與「新人類」的戰爭。姑且不論其中有多少媒體自導自演的虛構成分,我要強調的是:五年 級沒有那麼舊(才不過10年前,他們也是令主管頭皮發麻的X世代!)七年級也沒有那麼新,把他們當成兩個不同「人種」,只會助長用「非我族類」的另類眼光 看待七年級,助長對七年級的世代歧視。

 

.年輕世代工作條件惡化

(2)同樣的草莓族現象,在不同世代身上,有不同的社會成因。以企業最受不了的高流動率來說,五年級生在新鮮人時期,就業市場提供大量跳槽的機會與誘因,所以當時最流行的口號是:「我還年輕,心情還不定。」

但六、七年級生的常換工作,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他們所面臨的處境,是工作機會在「量」和「質」的雙重衰退。以「量」的銳減來說,六、七年級生現在幾無 選擇工作的餘地,能夠有頭路就算萬幸了,工作不符合志趣者比比皆是。再者,除了科技業外,開放給新鮮人的工作機會,「質」也每況愈下,薪水少、操勞度高、 職業形象低、沒專業可言……,工作條件不斷在惡化,而研究生降格搶大學生的工作,大學生降格搶專科生的工作,「向下補位」也成為通則。

 

整個六、七年級世代,都彌漫在「高學歷,低成就」的苦悶氣氛中。在我大學畢業的時候,國立大學經濟系學生只要拿著教授推薦信,就可以到當時雨後春筍般開放成立的新金融機構,謀得研究分析的工作;現在國立大學經濟系學生,能夠在街頭推銷現金卡就算不錯了。

 

.高學歷從事低專業工作

勞動者的去除技術化(de-skilled labor),這個社會學的陳年觀念,在六、七年級身上,得到奇異的印證。它原本指20世紀初期,生產線制度誕生後,勞動分工愈切愈細,工人只要重複簡單 的動作即可,不再需要具備完整的技術,技術勞動者失去用武之地,而被無技術勞工取代。如果你以為現在是知識經濟,這套理論已經過時,不妨去看看現在六、七 年級生中,有多少碩士冒著日曬雨淋在當業務員,有多少大學生在辦公室擔任雜役,有多少專科生靠著按時計酬的零工維生,工作幾乎沒什麼專業可言,你一定會對 「勞動者的去除技術化」有新的體認。

 

如果接受高等教育,換來的是這款出路,誰不會有深沉的挫折感?當社會抱怨六、七年級生不能吃苦抗壓,對工作失去熱忱,對組織缺乏忠誠,有好機會就想走人,而給他們草莓族的稱號時,可曾回過頭來想,這個社會給六、七年級生的是什麼樣的工作條件?

 

.同情理解取代盲目責難

不去談草莓族的社會成因,就不可能有同情的理解,而把年輕人工作難找的責任,簡單歸咎到他們個人素質的問題。

六、七年級生另一個常被點名的草莓族現象,是「罵不得,難管教」。換個方式來說,其實就是「不服從權威式管理」。現在台灣政治走向民主化,學校教育走 向民主化,家庭教育也走向民主化,企業無法自外於這樣的大環境,主管就應該學習新的管理模式。權威式管理受到挑戰,是主管自己出了問題,不是六、七年級員 工有問題。

.向現實投降妥協的一代

 

(3)勿把草莓族當成六、七年級生的全稱。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世代,像六、七年級這麼兩極化,不論能力或態度都如此。他們的碩士比例居各世代之冠, 但不少大學生卻只有國中程度;他們不乏養尊處優的草莓族,卻也有更多人充滿危機意識,知道現在新鮮人行情差,不管工作再怎麼苦,薪水再怎麼低都願意接受。

 

正如G. H. Elder在《大蕭條的孩子們》(Childre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這部經典著作的描述,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對年輕世代最明顯的烙印,就是價值觀轉成極度的現實主義,他們對人生的最大期望,在 於掙取一份有保障的收入,變得非常能吃苦耐勞,並把工作看成人生第一要務。台灣經過這幾年苦日子,六、七年級生也開始出現同樣轉變。

 

不只是我自己的感覺,不少主管級的朋友也都提到,他們手下有些年輕部屬,認真打拚的程度及配合度之高,看在眼裡實在不忍心,也有些慚愧,回想自己還是 菜鳥的時候,也沒有這麼認真過,好在自己「早出道十年」,否則如何能忍受這種操勞?朋友們的共同感覺是,前幾年確實經常遇到令人傻眼的草莓族部屬,但這幾 年已有所改觀:年輕世代的憂患意識變得很強烈,唯恐失去工作;而社會對年輕人的負面偏見加深,更讓他們失去自信,唯有加倍賣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薪水減半,工作加倍

媒體有關草莓族的報導,都在傳遞「員工囂張,主管受氣」的印象。但事實真相是,在國內就業市場上,六、七年級差不多快要淪為最弱勢、 bargaining power(談判本錢)也最差的族群。一位人資界的朋友告訴我,他所接到的履歷表中,有些社會新鮮人甚至乞求8,000元月薪即可。新鮮人的勞動條件不斷 惡化,「薪水減半,工作加倍」,成為年輕世代的夢魘。我還聽過到一個真實故事:某位主管定期公告收到××封履歷表,警告手下的年輕員工,誰要是不聽話,外 面已經有××人在排隊等著接你的位子了!(這不正是馬克思的「產業預備軍」理論的現代翻版嗎?)有太多六、七年級生,淪為高學歷的廉價勞工,而且被吃得死 死的,任操任勞任磨,如果還要被扣上「草莓族」的帽子,雇主未免占了便宜還賣乖吧!

 

.理直氣壯的剝削藉口

草莓族已經不只是一個概念,而是在實際影響六、七年級生的命運。它成為雇主理直氣壯、赤裸裸剝削年輕世代的合理藉口:「你們素質這麼差,我雇用你們已經是施恩了,憑什麼跟我談條件?」

台灣已經進入「薪資破壞」的時代,你或許渾然沒感覺,因為首當其衝的受害者,都是六、七年級的新進員工。你知道過去幾年內,有多少行業的新鮮人起薪被 腰斬?有多少行業的起薪逐年打八折?有多少行業的起薪倒退回10年前的水準?在中南部地區,甚至有些新鮮人的實質薪資,已跌到法定最低基本工資之下!容許 我給媒體朋友一個忠告:在處理六、七年級生的題材時,希望以哀衿之心,多瞭解他們的痛苦,不要把他們妖魔化(demonize),成為剝削的幫兇而不自 知。

 

.年輕人失去夢想的勇氣

我認為,台灣年輕世代最深的隱憂,並非草莓族現象--如果草莓族意味著和職場需求脫節的話--而是恰好完全相反,在於他們向現實就業壓力集體投降,失去了夢想的勇氣,不敢再為理想去冒險,只想找一份安穩能糊口的工作,徹底庸俗化、現實化、短淺化。

 

當我看到政府將「就業學程」引進各大學,以打通學校與企業間的「最後一哩」(last mile);當我看到年輕人從學生時代,就紛紛有計畫地打工實習,為日後找工作鋪路;當我收到許多高中的邀請,從就業市場觀點提供高中生選組的建議時,我的心情是很複雜的。

 

「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而是要追求宇宙的精神」,這句曾經響徹雲霄的學運口號,在當前青年失業率高漲的時空下,像是不切實際在唱高調;誰都不能否認, 協助學生順利就業,已成為大學教育不可推卸的基本責任。但儘管如此,我相信有一個道理並沒有改變:如果大學完全為就業市場服務,如果大學生讀書只是為了找 工作,完全現實功利主義化,將對台灣長遠發展極為不利。

 

.集體庸俗化的危機

Robert J. Shiller在《新金融時代》這本書中,有一段發人深省的見解。他指出,面對經濟風險時,人們往往做出保守的決定,寧願放棄潛在的機會,以避免失敗帶來 的衝擊。教育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因為害怕失業的風險,大學生會選擇主修最安全的科目,而不敢選擇最能發揮自己才華的特殊科目。Robert J. Shiller強調,這種避險行為,將造就出一大群成就不高的年輕人,更將使社會缺乏積極求新求變的精神,嚴重挫傷整個社會的創造力。

 

「高風險才有高報酬」,是所有投資的通則,金融商品投資如此,自我教育投資也是如此。看到這麼多優秀的年輕人,爭相報考「鐵飯碗」的軍警學校;看到對 數理毫無興趣的高中女校生,大批選擇就讀理組,我很憂心在失業的威脅下,年輕人變得目光短淺,一心只想學習當前的熱門專長,進當前最熱門或較有保障的行 業,放棄了青雲之志,不敢鼓動夢想的翅膀,冒險追求更高成就。這不但是國家社會的損失,也是他們個人無可彌補的損失。有朝一日回顧自己當年的選擇,因為貪 圖安穩而放棄理想,就這樣庸碌過了一生,將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

 

.讓年輕人活在希望之國

我非常推崇村上龍的《希望之國》這部小說,扉頁開頭第一句話就寫道:「這裡(日本)五花八門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希望……」書中描繪日本經濟持續沈淪, 年輕人的生涯道路崩壞,從小被教導的「考進一流的學校,進一流的公司做事」,完全失去了意義,因為即使一流企業,也在拚命裁員,而學校也不能再為年輕人做 什麼了。這終於演變成中學生大規模集體棄學,青少年用自己的方法尋找出路。其中一個叫做ASUNARO的團體,透過網路操縱日本金融,攫取驚人財富後,帶 領數十萬名青少年集體遷居北海道,在那裡建立他們的烏托邦獨立王國。【(因此這本書的全名是《希望之國的Exodus(出埃及記)》】

多給年輕世代一點機會吧,讓他們在希望的國度裡,有夢想的勇氣和自信。比起上一代,他們受過更高的教育,有更寬廣的國際觀,更多元化的創意,資訊運用 能力也更強。請拋開草莓族的成見,學著多欣賞他們的優點吧。還記得大嘴妖精的故事嗎?企業和媒體的朋友們,大家共同來吃掉年輕人的惡夢吧!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Career就業情報330期雜誌『年輕世代出頭天』

 

資料來源:Career就業情報

 

中美大學教育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業後就很少再見到過去那幫老友了。人生在世時光匆匆,能再相處的日子像我的頭髮一樣在不斷減少……人生不該留下遺憾。所以有機會就該大家聚聚緬懷過去。

  由於種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原因,這念頭只仿佛我親吻戴安娜王妃的願望般可望而不可即,一直沒機會天時地利人和地達成夙願 一直到……那一天。

  電話神經質地忽然響起,我接聽,意外之至 是中學時的朋友,班長! 
  “好久不見了,還記得我啊!”他道。

  “這是我要對你說的吧!我好想你啊!最近過得怎樣?”我興奮地大說特說滔滔不絕,青春時代的往事歷歷在目,像放電影一樣開始在腦中重播,讓我激情澎湃。

  “也就那樣嘍,整天累死忙活的……電話裡怎麼聊得爽!” 
  “對啊!大家好幾年沒見了吧,該聚聚啦!我早想搞個同學會了,要不是老沒空的話……”班長的電話引起了我的感慨,我感到不能再拖延這一計劃了,乘機提出。 
  “對對,就你沒空。你還不知道吧,前年我們這班中學朋友就搞過一次聚會了,叫什麼叫,我們也有通知你啊,你他媽跑去出差了!那次就少你一個,您老真是貴人事忙啊。”班長半嘲諷半調侃地道。

  “是嗎?原來我已經錯過一次啦?拷!!這可不行,你們得好好和我說說上次的事,真不巧那時居然去出差了……那這次我絕對不能再漏網了!”我才知道自己曾因失誤出局,仿佛剛買好一支股票就發現它開始卯足勁跌般後悔莫及,於是下定決心頭可斷血可流這次聚會不能溜。 -


  “OK……既然你想聚聚,那交給我吧,我負責聯絡所有人……上次也是我搞定的。”班長大義凜然地將重責大任主動攬下。省了我不少事。因為以前的朋友們現在散佈祖國各地,要聚集他們難度不比尋寶小。還是班長本事大面子足夠號召力,這定與他當年累積的好人緣及如今的事業輝煌有關。有他出面一定萬事大吉。於是我心安理得地預備坐享其成……


  結束了這次通話,我熱切期盼著那個聚會日的到來。 
  和我在同一個城市的老同學就一個都沒有,班長的所在地和我相隔也甚遠,這讓我開始猜想聚會地點會選在哪裡。這可很難決定的,無論如何都會讓大家傷腦筋了。不過,同學會是如此有意義的事,就不拘小節了吧。他們前年不也搞過了?其實應該也不會難到哪去

  就這樣,過了大約一周,我又接到了班長的電話,慶幸的是報喜不報憂:“都搞定了!呼,真不容易啊……怎麼樣我夠朋友吧!全部人都約到了,上回就少你一個,這次完美無缺了。”接下來,他把時間和地點告訴了我。竟然就是本周
週末,而且就在本市!我不禁感嘆班長真是太神通廣大,不去開個什麼“為您解除疑難雜症”之類公司實在浪費人才暴殄天物…… 


  本週末我沒有應酬 就算有我也都推掉!大家竟然這麼照顧我薈萃到我的所在地來,如此盛情我真是無以為報……不過話又說回來既然定在本市了還另外找什麼地點,直接聚到我家來不是更方便更節約嗎?太見外太客氣了吧。於是我決定見面後拉也要再把他們全拉來我家大家玩個夠通宵達旦…… 


  週末很快就到了,我心情激動無比仿佛要去相親要去登臺作秀選美般瘋狂梳妝打扮一番後才開車出門。美夢成真的快感實在太充實了,真的,一點不誇張,我就是那麼興奮!20年啦……! 
  班長定的地點是本市一處很熱鬧的酒店。據說他已經包下了一個很大間的宴會包廂。豪爽!我想我們有必要付錢給他,但他必然闊綽大方地拒絕……人未到,我心已至了。 


  路上,我很自然地想知道朋友們是否都已到了,自己遲了就不好了 雖然今天我起得這麼早斷無遲之理 也算和他們先談為快吧。他們的電話號碼我不知道,手頭只有班長的 他並沒有留給我什麼號碼,是他打來我家時我的來電顯示記錄下的。本來我這幾天就想給他打電話,但那時人家正在為我而忙著聯繫同學我怎麼好意思再去打擾他?好像催促他似的。所以忍住了,現在打就名正言順了。

  那是個手機號碼,可是接聽的是位
女性,一定是班長夫人了。我對她說了我找誰。 
  “沒有……這個人了……”對方一聽我的話反應劇烈,竟然哽咽起來,然後迅雷不及掩耳地開始抽泣了。 
  我大感不妙:“怎麼了?他出事了?
  “你是他朋友嗎?你怎麼不知道呢……他……前年就已經過世了……車禍……”班長夫人的哭聲分貝越來越高。 
  晴天霹靂!不可能!我這兩天還和他通過電話!而且我現在正要去赴他也會參加的同學會!我大聲抗議對方亂放厥詞,但對方泣不成聲的表示令我竟變得半信半疑,這種說服力真太強了。


  掛了電話後我還是分析了此話的無稽。但心頭竟已陰影盤踞,我發現我竟有點信了!我冷靜了一下,乾脆進行逆向思維分析:要是班長真的早就死了,那麼一直和我聯絡的那個就是……一想及此我就全身冒汗……那麼今天這個同學會又是怎麼回事?真的假的?我難以抑制強烈的好奇心,於是仍決定前去赴約。 

  一路上我甚至想,是否班長太過寂寞和懷念人間而聚集我們?或者他要害我們?再或者根本沒有什麼其他人,只有我一個人去……送死?越想越可怕,幾乎導致車禍……於是又往好的方面想,剛才那不過是一個荒唐玩笑,是假的,假的……這樣想也能通啊,但,真相畢竟還是百聞不如一見!

  到了那酒店了!泊好車,我猶猶豫豫欲行還羞戰戰兢兢地走了進去。詢問過服務台,被告知“預約的客人們大部分都到了”再問及訂房者的姓名,的確就是班長!費用是當天繳納的,據說足以維持三天的開銷,已經全部收到(否則也不會留有包間了)。我問那麼班長本人到了?回答沒有。於是我鎮定了些,我走向那包間。

  到了門口站在門前,裡面傳出人聲鼎沸,熱鬧異常,的確是聚會的好氣氛,任誰也會因此深信不疑這正是健康快樂的同學會的典型。儘管如此,打開門的剎那,我還是對即將闖入眼簾的一切作了種種可能性猜測…… 


  
仿佛老師進入教室,包廂裡忽然安靜了下來,現在我面前的是一張張在歲月這家整容院的劣質服務下變得陌生滄桑乃至面目全非的臉孔,但我分明地能在那上面看到我最熟悉記掛的影子……小強,玻璃,毛拉,Hg,大西,Model……許多曾經的愉快或不愉快的回憶更加清晰地在我大腦中喧賓奪主,那一刻我瞬間返老還童回到了二十年前一起走過的日子,熱血劇烈沸騰,想叫喊卻仿佛有東西噎住喉嚨……也就在這時候,我的耳膜完全地被再度騰起的喧鬧所佔據……“是蛋黃!蛋黃來了!我認得出來!是他!”……諸如此類的話語仿佛海嘯鋪天蓋地,“蛋黃”,多少年沒有聽人家這樣稱呼我了?這外號比什麼稱呼都更親切,更溫暖……我的朋友們,我的朋友們全都在這裡!

  那時,我早把班長的事扔到以光年計的距離外去了。我迎上向我迎來的朋友們……場面之溫馨快樂真正非筆墨所能形容萬一,腦海的感觸和現實的記憶詳細寫來就是一長篇。故,此處不殆。 

  ……熱情洋溢的見面過後,威士忌興奮地說:“這一來只差班長了!” 
  如此普通的一句話可謂煞光天下風景 對我而言,不到0.1秒內我那暫時塵封打入冷宮的記憶復甦並肆虐將腦中剛駐紮的快樂毫不留情驅逐出境。我那反差過大的表情人人可見,當然大惑不解。 

  “餵,秀抖啦!”Eraser搥我。 
  我冷靜了一下,緩緩說:“剛才我打電話給班長,他太太接的……他說……班長早就車禍死了……不知道是不是開玩笑?” 
  我的話沒有預料中那樣引起大家嘲笑謾罵,而是全部再度安靜下來。這讓我意外,他們全信?為什麼這麼爽快?沒等我表示小燕先開口了:“我們知道……他真的已死了……我們也都見過他……” 
  我幾乎跳起來並打破世界紀錄:“什麼!!!”我不敢相信她的話,也不能相信!但,沒可能全部人一起耍我……我還僅存著的一點判斷能力將這實情冷酷地告訴我。 
  “蛋黃,難道你不想見他嗎?”芹菜問。 
  “我……想見……但他是鬼?他是鬼啊!!”我叫著,忽然手機響起,班長! 
  “蛋黃,你們都到啦!哎呀呀我遲到了,我馬上就到了!”班長那熟悉的聲音輕鬆響起。 
  我再也無法忍受這比
日本相撲更沉重的打擊!“他是鬼啊!他要來這裡了!我們快走吧……走吧!……我先走了……”我幾欲先走,把門推開了。 
  阿勳把門一把關上,我惱怒地看著他,他緩緩吸了口氣,一字一句地說:“班長是前年車禍死的……就是我們開同學會,唯獨你缺席的那次。” 
  我發現,不知什麼時候起,所有人的臉都呈現了一種青灰色…… 
  “當時,我們全部都在那輛車上……” 
  我癱倒在了地上,我克制著自己沒有昏迷過去,我怎麼也想不到我來參加的是這樣一個同學會! 

  
嚴田從眾人中走出,走向我,我失聲驚叫:“不要靠近我!不要靠近我!” 
  嚴田哀怨地說:“蛋黃,難道不是你很想見我們,才叫班長聚集我們搞這個同學會的嗎?” 
  “蛋黃,還記得這個嗎?”小雲揚起手裡的一本書樣物,我看清那是一本同學通訊錄,就是在朋友們各奔前程時相互留下祝福和各類檔案資料的那種普通而珍貴的東西,小雲攤開的那一頁正是我所書寫過的 正中,醒目寫著“友誼永固”! 
  我看見朋友們紛紛拿出他們帶來的通訊錄,打開的那一頁也無一例外的是我寫下的“友情萬歲”、“友情永存”…… 
  我的手不由自主地伸進我的背包,我也拿出了帶來的通訊錄,默默翻著,我每一個朋友的照片和留言在眼前閃爍著……零蛋,老菜,小于林……“友情萬歲”、“友情萬歲”…… 
  我的眼眶不自覺已經濕透……眼前的都是我的朋友,我的青春回憶……我不是一直很渴望見到他們嗎?我不是很期待一次同學聚會嗎?我還在驚詫什麼呢我…… 
  無須言語,我的反應已暴露我的內心世界。模糊中我可以看見朋友們又恢復了剛才和過去的親切表情,我最珍惜和懷念的表情。 
  門忽然打開,班長帶著一臉的歉意和笑意進門:“對不起對不起我遲到太久了……” 
  他看見我們都站在原地,每個人的表情,包括我的,都告訴他曾發生了什麼事以及現在什麼情況。 
  他對我笑了一下,那是為曾隱瞞真相而抱歉和為得到諒解而由衷欣喜的笑容。 ]
  我知道他和大家的笑蘊涵著一種什麼情感,這情感對我意味著什麼。 
  我攬住他的肩膀:“當班長的還遲到?以前你害我們罰站,今天我們先罰你三杯!” 
  班長開懷笑道:“好啊!放馬過來!”他的笑聲像從內心深處發出,深邃而舒暢。 
  許多人大聲附和:“三杯哪夠?三百杯!不醉無歸!!” 
  朋友們的喧鬧三度響起,較之前超級有過之而無不及。我想我是最瘋的一個。 
  當天,我們真的全部醉了,醉得很徹底,不省人事。二十年來,這當之無愧是我最快樂的一晚。好像酒,只有經時間的醞釀才更加芬芳,猶勝當初。 
  我在包廂裡宿醉清醒時已是次日凌晨,我朦朧的眼裡已沒有一個朋友的身影了。我知道,他們全都“回去”了。 
  我意外發現我的通訊錄上原剩餘的幾頁空白不知何時已被填寫得密密麻麻 被簽名和祝福語充斥,對照從前的那幾頁,相同的留言者,不同的筆跡,當然,最永恆的事物依然永恆。 
  這一天一夜裡,我面部的表情即使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難以充分貼切地形容其之萬一。 
  我心滿意足地離開了這家酒店。 
  而這家酒店,從此很不幸人心惶惶地傳說著一個鬼故事:有超過五十個人進了一間包廂,除了一個以外其他的就再沒見出來。而那包廂早已空無一人,仿佛從未有人光臨過一樣…… 
  而酒店的收銀機裡無緣無故出現的大量冥幣為這一鬼故事提供了有力而恐怖的證據。酒店生意因此一蹶不振,員工紛紛請辭,酒店正式宣告倒閉。

 

轉貼自台灣論壇

中美大學教育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我沒記錯,那是一個很美的夜晚,有風,有月光,像銀子鋪在地上,有淡淡的花香,從很遠的地方傳來,還有燈光裡隱約的笑語。 
  我一個人,一邊走,一邊搖晃著準備送給我家小狗的小鈴鐺,叮叮咚咚,清脆地走在清涼的夜色中。 
  就在街道的拐角處,月光透過路邊那棵大樹稠密的枝葉,在地上投下一個個柔和的光點,你就在樹下,在那裡走來走去。 
  我有些好奇地看著你,因為你這麼小,大約只有5、6歲的樣子——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會在這麼晚的時候,獨自一個人呆在外面? 
  你看見我,對我笑了笑。你不是特別漂亮的孩子,但是很可愛,臉蛋圓圓的,眼睛大大的,又亮亮的,只是顯得很疲倦。 
  「你一個人在這裡?」我問,四處看了看,「你的爸爸媽媽呢?」 
  你搖搖頭:「不在!」 
  你始終沒有停止走路,繞著那棵大樹粗大的樹幹,一圈又一圈地走,不時用手抹著自己的臉,不斷地打著哈吹,有時候會用力跺腳。 
  我站下來,看了很久,還是不明白你要幹什麼。 
  「你在幹嗎?」我忍不住問。 
  你一邊走,一邊疲倦地說:「我要這樣才能夠不打瞌睡。」 
  我看看天,天空是深藍色的,月亮又大又圓,遙遠的,離我們很遠的地方,星光閃耀,而比星星更遠的地方,是無窮無盡的黑暗。 
  早已是該睡的時候了,尤其是你這麼小的小孩子,早就該進入了夢鄉。 
  「你該回家睡覺了,小朋友不應該睡得太晚。」我拍拍你的頭說。 
  你搖搖頭,撅著嘴,愁眉苦臉地說:「可是,媽媽不讓我睡。」 
  啊? 
  我驚訝地看著你,不相信你的話。你發現了我的懷疑,停止走路,站到我的面前,兩道淡淡的眉頭皺起來,嚴肅地說:「是真的。」說話的時候,你又連打了兩個哈吹,因為困,眼皮都似乎有點睜不開,於是你跑到路邊,將眼睛貼在冰涼的鐵欄桿上,讓自己保持清醒。 
  我生氣了,不是對你生氣,而是對你的媽媽,世界上怎麼會有這樣的母親,居然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睡覺? 
  「走,帶我去見你媽媽!」我說,牽起你的手,要你帶路。你的手很小很軟,被夜色浸得冰涼。 
  我們一起走了很遠——我沒想到你家會住得這麼遠,你一路上在不斷地說話,你說家裡的小兔子從來不吃胡蘿蔔,原來那些童話都是騙人的,兔子其實只吃青菜;你說你的電動汽車電池老是不夠用,所以你就偷了爸爸剃鬚刀裡的電池,結果爸爸就長出了很長的鬍子;你還說,你曾經在香水裡放進一點點的茉莉花瓣,被媽媽罰寫了三大張的大字……你說了很多很多,夾雜著打哈吹的聲音。我見你走得很吃力,想要抱著你走,你拒絕了。 
  「我要自己走,才不會打瞌睡。」你說。 
  因為有你那些淘氣的故事相伴,這一路雖然很遠,卻並不累,彷彿是很快的,就到了你家門口。 
  你的家,在三樓。從樓下往上看,陽台上掛著你的幾件衣服,還有幾盆花,窗簾是很溫馨的黃色,因為天黑,雖然有月光照著,我還是看不見你所說的那些米老鼠圖案。 
  你的家裡人顯然都還沒有睡,透過窗簾可以看見燈光。你一個孩子獨自在外面,他們肯定很擔心——我責備地看了看你,你吐吐舌頭,笑了笑。 
  我們一起通過黑咕隆咚的樓梯上樓,到了你家門前。 
  敲開門,你的爸爸出現在門口,還沒來得及說話,你已經飛快地從他腳邊溜了進去。我甚至來不及捉住你。 
  你的爸爸果然長了很長的鬍子,密密麻麻,像雜草般遮蓋住了下巴。他穿著一件皺巴巴的襯衣,袖口挽到了胳膊肘,滿臉疲倦,眼睛裡帶著血絲,疑惑地看著我:「你是?」 
  我尷尬地笑了笑,這才發現,在這麼晚的時候造訪一戶陌生的人家,似乎不夠禮貌。但是一想到你獨自在外面徘徊,為的就是不要睡著,我便鼓起勇氣:「我找你的太太。」 
  「哦?」他點點頭,讓我進來,一邊領我朝前走,一邊說,「你是她的同事嗎?難為你這麼晚還過來,謝謝你。」 
  我聽得有點莫名其妙,走進屋,眼睛四處看,想找到你在哪裡。 
  你的家佈置得很美,所有的傢具上都有卡通圖案,牆壁有一米左右的高度,是留給你的畫板,上面被你用粉筆畫了很多奇怪的圖案,地上,亂七八糟地扔著你的各種玩具。 
  你的爸爸媽媽應該是很愛你的,他們為什麼會不讓你睡覺?我開始懷疑你在騙我了。
你爸爸將我領進一間小小的臥室,這是一間兒童的臥室,燈光柔和地照在那張小床上,床上躺著一個孩子。 
  我睜大了眼睛! 
  那孩子是你! 
  那個孩子,渾身都插滿了塑膠管,鼻子下正在輸送氧氣,床邊一個巨大的氧氣瓶,在房間裡投下一道長長的陰影。 
  你看起來奄奄一息,我不能置信——你剛才明明和我一起走了那麼遠的路,雖然很疲倦,但是卻很健康——到底是怎麼回事? 
  坐在床邊的那個女人應該是你媽媽?她原本應該是很美的,可是現在卻一臉憔悴,眼睛定定地看著你,連我進來也沒察覺,只是看著你,彷彿一不留神你就會消失。 
  你的眼睛半睜半閉,每當你的睫毛一陣抖動,彷彿要閉上,你的媽媽就會低聲說:「孩子,別睡!」她一邊說一邊流淚,而你的睫毛,又是一陣抖動,極其困難地,將原本要閉上的眼睛勉強睜開一道縫。 
  「你看,我一睡,她就哭!」你忽然出現在我身邊,對我耳語。 
  我大吃一驚,看看身邊的你,再看看床上的你。 
  我忽然明白了。 
  你的爸爸和媽媽守護著床上的你,不讓你睡,不讓你離開,而你站在這裡,守護著他們,他們卻看不見。 
  「你想睡嗎?」我悄悄問身邊的你。 
  你猶豫一陣:「我不知道。」說著又打了個哈吹,顯得非常疲憊。 
  我看了你很久,看著你不斷打哈吹,看著床上的你,一次又一次想要閉上眼睛,卻總在呼喚中又醒過來。 
  我知道,你應該要睡了,你太疲倦了。 
  「讓他睡吧。」我說。 
  他們驀然抬頭望著我,彷彿被我的話驚呆了,一時什麼也說不出來。我飛快地將我看到的事情說了出來,我說你是如此的疲倦,卻一個人繞著樹在不停地走,不停地走,只因為媽媽不許他睡。 
  他們先是不信,接著便低頭看床上的你,撫摩著你的頭,忽然失聲痛苦起來。 
  他們只看見床上的你,卻看不見,另一個你,站在他們身邊,一邊打哈吹,一邊親吻著他們,想要讓他們不哭。 
  我站起身,悄悄地走了——因為我也要哭了。 
  出門前,我聽見你媽媽輕輕說:「孩子,你安心地睡吧!」 
  我心頭一顫。 
  在你媽媽說過那句話之後,我飛快地跑到樓下,如果我沒記錯,那時的天空,有一顆很小的星星,猛然一亮,像一顆明亮的眼睛。 
  我聽見三樓那個有米老鼠的窗簾後傳來痛哭聲。 
  我知道,你終於可以不用那麼疲倦,你終於睡著了。 
  夜晚很涼,露珠一滴滴地落下,像眼淚,沾濕了我的衣裳。

轉載自台灣論譠


中美大學教育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