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的技巧-01  

有個學弟來找我算帳。

這筆帳,是關於我在一篇專欄文章中提到:應該勇敢地向前輩們提問,前輩們常會無私地給後輩建議。他說:「我寫訊息請教一個社會企業家,結果他不回我。」

那則訊息是:「你好,我對社會企業有興趣,請給我一些建議,謝謝。」聽完,我白眼差點翻到後腦勺。

發問前,請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處境想想

我有好些朋友,是在事業上、思維言論上頗有成就的人。他們也告訴我,三不五時他們會遇到有人請益,對他們造成困擾。例如:

「你好,我是你XX大學的學妹,我想請問該不該出國留學?」
「你好,請問怎麼樣能成為優秀的設計師,我想聽聽你的意見。」

如果你寄類似這樣的訊息去請益,你得不到回應是「完全正常」的。事實上,如果你用這樣的方式,和大學教授請教,或是日後到職場和前輩發問,你可能都得不到好下場––得不到答案就算了,對方很可能還留下對你的負面評價。站在對方的立場想想,你就會知道為什麼。

假設我是一個社會企業家,以下是我接受請益的OS,以及建議可以怎麼請益的合適作法。

建議一:發問之前做功課

OS1: 這類的問題,市面上不是有很多書了嗎?網路上也有很多文章,你功課都不做一下。我不是你的家教、書僮,沒必要要幫你蒐集資料、話說從頭吧?沒花心思為自己做功課的人,我不想浪費時間在他身上。

各位鄉親,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寶貴,在發問之前,儘量做功課。如果「做功課」這三個字對你來說很抽象,我來拆解一下「做功課」的意思。

假設是問關於創業的問題吧。

 

首先,請在 Google 上蒐尋一下「創業」,重要的文章、資訊,請先看過一次。這一步做完了,請再將一些重要的概念組合蒐尋一下,例如 創業+資金,創業+書籍,創業+工具…這些蒐尋出來的網頁,也請閱讀過一次。

 

第二,請從中找出和你好奇的問題最相關的文章閱讀。

 

第三,如果你要發問的問題,已經有人寫了書,請花點時間花點錢,把這本書買下來、讀完。

 

當你把以上三步都做了,你就一定可以問出讓別人不翻白眼的問題:在您的《xxx》文章中有提到…,我又在《ooo》書中讀到…,如果是這樣,我還有一些疑惑,想向您請教…

 

當我們看到有人的發問是這樣開頭,顯示這個發問者做了不少功課,這麼認真的人,我們會傾向回答他的問題。

 

建議二:問題中提供情境

 

OS2: 每個人的情境都不同,你不說明自己的情境,我怎麼可能像算命一樣給你一個「鐵口直斷」的答案?

 

要發問,尤其如果不是純粹知識性的問題,而是自己的人生難題求建議,請把自己的情境說明清楚。

 

再以向創業前輩發問當例子吧;如果是我要寫訊息和他請教關於創業的建議。我至少會這樣描述我的情境:

 

1.我的身分:包括我的年紀、生活地點、過去的學歷背景和工作經驗。

 

2.為什麼想詢問創業:我有一個創業構想嗎?有人拿著構想邀我創業嗎?我現在的工作做的不開心?或者我已經在創業面臨瓶頸?

 

3.關於創業我已經參與到什麼地步:初步構想?組成團隊?參加過創業活動?正在做產品原型了?正在募資了?

 

4.我已經做了什麼功課:例如讀了哪些和我的問題相關的書、網頁文章等。

 

5.最後,再提出想請教的具體問題

 

當我先把這一切都先陳述出來,就幫他節省了大量網路上和我問答的時間,如果他只要閱讀,那就快多了。

此外,當我把這些情境都整理出來,我可能就重新思考了一次我的處境,也許自己就找到答案了,也說不定。

建議三:減低回答複雜度,增加回答動機

OS3: 天啊,忙都要忙死了,這周末都要工作、睡覺都不夠時間,這個問題…我之後有空再來回覆吧。

記得這一點:你想請教的人,通常是一定程度的重要人物,重要人物都很忙。不見得是自私地忙著鑽營,他有家人,要為事業伙伴負責,他可能有許多公開活動要參與,他可能要寫文章和更多人分享資訊與想法––你其實是在和這一切競爭他的時間。

每次我寫訊息給那些重要人物,發問也好,討論也好,我都知道要為他們節省時間,增加他們回覆的動機––因為有別人也在等待他們的時間。(仍然以創業為例):

1.給他一個幫助你的理由:請想想,為什麼他要犧牲自己的時間(無酬、無緣無故)回答你的問題?你的計畫對社會有幫助?你已經為你的目標投注了多少努力?總之,感動他。如果辦不到,對方不理你,也別太意外。

2.減少對方回答的範圍:我儘量不會問「我該如何募資?」這樣的開放式問題,我會在做好功課、描述情境後,詢問最有可能的選項:「我該眾籌,還是我該向銀行借?」

3.為對方設想如何節省時間:我會告訴前輩,雖然我做了功課,但是可能有一些網路或書籍資源,我沒有找到,所以歡迎他推薦合適的書、文章,讓我自己去找來閱讀,以節省他的時間。

4.創造自己對他的貢獻:例如,我請教一個住在不同城市的前輩,我可能會提:日後你到台北,希望有機會幫忙導遊,請他吃台北的特色料理 -- 說真的,對方通常都很客氣地說不必,而且日後通常很少機會真的實現,但是表現感謝總是好事。

以上,是透過臉書、電子郵件,向陌生人、不熟的前輩請教問題的技巧。還是老話一句:請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不要把對方的幫助與回答視為理所當然。

作者訊息:

 謝宇程,在學期間,從理組轉到商管,再從商管切換政策研究,希望了解大局,為社會有所貢獻。

在政策領域工作四年後,了解到時局變遷,隱身於大組織中奉公辦事,可能無法達成對自我的期許,無法做最有價值的事,於是決定離開機構,以自己的大腦為老闆,以社會全局為長官,獨立進行研究和著述工作。

數年來,最關心的課題是教育趨勢,尤其是教育與個人生涯實踐的關係、教育與產業實況的關係。核心研究題旨是:如何透過教育,創造健全而充滿活力的個人,進而創造不斷進步、富裕茁壯的產業、社會、國家。

 

來源: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

商業週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美大學教育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